汶川十年丨这双满是血痕的手套,它的主人是谁?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刘建伟 周远责任编辑:张硕
2018-05-11 02:38

灾情就是命令,“铁军”官兵多路并进,到达震区后迅速转入救援行动。

这双手套是14万大军当年临危受命、铁肩担当的生动缩影——

每一个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官兵,都是这双手套的主人

一次次失望,又一次次燃起希望!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原“铁军”某部一连曾帮助清理过映秀镇一个银行,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群众高度评价,“有可能从中找到救灾手套的主人。”

岁月变迁,星移斗转。然而,曾参与清理银行的战士杨乐告诉记者,自己已经记不清当时戴的是什么手套,只记得当时在公安民警和银行工作人员见证下,战友们从废墟里清理出成沓的百元大钞,还有几分几角的硬币,共计16万余元。

“从五湖四海来,回大江南北去。”陪同采访的副旅长王焕兵很是感慨:“我真搞不清楚这双手套是谁的,但我知道,这副手套是当年14万大军临危受命、铁肩担当的生动缩影。”

采访中,提起10年前抗震救灾,一名驻地群众落泪了:每当遇到艰难险阻,人们总会看到子弟兵奋不顾身的身影。

辗转2000多公里,费尽周折,还是没有找到手套的主人。但是,记者找到了“铁军来了”这面红旗的擎旗手——防空营班长齐建磊。他告诉记者:“这面大旗曾给灾区人民以希望和力量,如今依旧在‘铁军’部队高高飘扬。”

抗震救灾部队即将回撤归建之时,灾区群众再一次将一面锦旗送到“人民的铁军”手中。

2013年,孟津县遭风灾,老乡的苹果园掉了一地苹果,“铁军”官兵主动帮忙拾捡,没揣进自己兜里一个苹果;2014年,板栗成熟的季节,“铁军”在确山演习,经常在板栗林里穿行、宿营,没有官兵摘一颗板栗……10年来,“铁军”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铁军”官兵严守纪律、爱民为民这一红色基因恒久弥新。

每次仅存的一丝希望,都被“现实的失望”打碎。采访越深入,一个感受越强烈:能不能找到这副手套的主人似乎已经并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每一个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官兵,都是这副手套的主人!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铁军”官兵的手大多布满老茧、伤痕累累。但这一双双手却是记者见过的最有力的手,最令人震撼的手!

“就是这一双双手,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合成一营火力连排长王文波,2008年还是列兵,如今已是中尉军官的他告诉记者:“这双手套,延续着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血脉,传承着我军的宗旨,至今让我们感到格外的温暖。”

绿色方阵,遍地英雄。汶川抗震救灾的记忆不仅有悲伤,也有英雄豪迈。

“汶川啊,汶川,我的故乡……”该旅参加过抗震救灾的老兵,人人都会唱当时“铁军”的自创歌曲《汶川,第二故乡》。唱起这首抒情的歌曲,政委林官亮动情地说:“这是人民子弟兵为何如此惦记一片热土的内在答案。”

最好的怀念是传承!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在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中,该旅把这张拍摄于建川地震博物馆的手套照片搬上了课堂。

“手套珍贵,是因为它属于英雄,也在岁月中讲述着我们的荣光。”回眸历史瞬间,官兵们说:今天我们看它,就是在读一支军队神圣的使命。

(本文照片由第82集团军某旅罗闯、马中良、建川博物馆常建伟提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