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退伍老兵讲述他们“当兵那些事”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6-02 03:19

大学生当兵,需要理由吗?

“为什么要去当兵?”这个问题其实我很不愿意回答,原因无他,自2015年我从清华大学参军入伍一直到现在,这个问题我不知道被问了多少遍,多到我都开始怀疑,似乎去当兵必须得列出十条八条理由才行。

当兵需要理由吗?义务兵之所以被叫做“义务兵”,不就是因为这是义务,是应尽的责任吗?几年前曾有个热帖,一个名校大学生和军人网友交流,言语间对军人满是偏见:你讲你的事业,我有我的创业;你讲你的牺牲奉献,我有我的人生实现。我认为,这些话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套用那句“俗话”,没有人为你负重前行,哪来你的岁月静好、价值实现?

我入伍的原因很简单,家中算上我是三代从军,我对部队感情很深,加之一直以来都忙于读书求学,我想走出“象牙塔”锻炼一下自己。然而,即使从小在军队大院长大,入伍时第一次穿上迷彩,我仍觉得自己看上去不像个军人。直到退伍时的卸衔仪式后脱下军装,我却发现自己已褪不去军人的样子。变化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在那些流过的汗水泪水里吗?是在刻在脑海里的3000多个电话号码中吗?还是在战友的鼓励中,在每一个无眠的深夜里?

因为下连后被分到位于市区繁华地段的机关单位,工作经历也相对单一,我一直为没能去一线部队锤炼自我而遗憾。可于我而言,纵使离开军营,部队也从未远去,与军旅有关的事将长久地存在于我的生活中。重返清华园后,我还在为与部队有关的工作奔走,组织过大合唱退伍兵方阵,参与校武装部征兵工作等。永远,我心中会有这份军旅情怀的位置。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要去当兵?我还是那句话,当兵不需要理由,在参军入伍尽义务面前,人人平等,不会因为你是清华人或是其他大学学生而与普通青年有别。对大学生来说,部队更是人生中的另一所大学,在这里锤炼的“温度”更高,火花更亮,能锻造不一样的品质,打造更强大的内心。军营不会是人生的全部,就像大学也不会是人生的全部一样,但走出部队这所大学,你所养成的努力和坚持、你对使命和责任的认知会贯穿你的一生。

未来的我们,一定会感谢自己当初做出的这个选择。

(赵一玮,2013年考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5年入伍,服役于空军某部)

穿上迷彩,还你一个彩虹般的人生

我很幸运,真真切切当了两年自己梦想中的“兵”——特种兵;但不知道算不算“不幸”,在部队那两年我可以说把这辈子甚至下辈子能吃的苦都吃了。

像大多数男青年一样,当兵是我的一个夙愿;我的父母也像不少大学生家长一样,在我做出参军决定时表示了反对,特别是那时我还有一年就将毕业,大好前程摆在眼前,为什么要去吃那份苦?但我知道,过了24岁或离开大学,我就再没有这个机会了。经过多次“谈判”,我和父母达成了一个协议:我去当兵,还他们一个不一样的儿子。

我又何尝不想还自己一个全新的我?实不相瞒,原本我的性格有些过于倔强和自我,我期待经过军营的淬炼能有所改观。没成想,到了部队后不久,“清华光环”很快就成了一把“磨刀石”。在战友们眼里我这个清华生应是“无所不能”,大家碰到不认识的字、不会做的事时都会最先想到我。最初大家让我做这做那时,我就实话实说自己不会,但他们会立刻反问一句:“你不是清华的吗?”我只能硬着头皮去做。渐渐地,我练就了写材料、铺砖、砌墙等各种本领技能,甚至在电话里帮战友解决家庭纠纷,成了大家的“知心大哥”。

当然,军营对我的“颠覆”不止于此,更多的是在训练场上,在意志品质的锻造上。很多人觉得特种兵非常酷,但成为特种兵后,才知道是非常苦。2016年3月全旅选拔人员参加赴俄罗斯国际侦察兵比武集训,我虽然是一年兵,但有幸入选。我只记得头一天就跑了50个全副武装400米,之后又进行了4个小时力量训练,晚上头沾枕头不到3秒就睡着了。这样高强度的集训一直持续了4个月,其中的艰辛现在想来都“不堪回首”。第二年我又参加了赴哈萨克斯坦狙击手大赛比武集训,为了研究狙击我心急之下得了斑秃,食指一层又一层掉皮。但最终,我成了一名优秀狙击手。

回到校园后,有时我会很恍惚,那两年就像发生在昨天,好像什么都没改变。但我知道,有些变化或许看不到,但已经深深烙在我的身体和心里。我练就了吃苦耐劳的品格,感受到真切的战友情,更明白没什么是通过努力得不到的。

两年后,我还给父母一个不一样的儿子,也铸就了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赵金龙,2011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年入伍,服役于原第40集团军某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