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园退伍老兵讲述他们“当兵那些事”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责任编辑:刘秋丽
2018-06-02 03:19

人生中只有一次机会的事,一定要勇于尝试

回顾两年的军旅生涯,一个信条我恪守始终,那就是入伍前学校老师对我们的嘱托,在部队“要忘记自己是一个清华人,也要时刻记得自己是一个清华人”。如今回想起来,套用这句话,“要忘记自己是一个大学生,也要时刻记得自己是一个大学生”,对所有有志于献身国防的大学生来说,这既是一句忠告,也是一种激励。

入伍之初,我是一名清华人,但我更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刚刚入伍的军人,和其他战友处于同一起跑线。我的军营生活不算波澜壮阔,更不像大学生活那般丰富多彩,但我一直相信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的道理,军人也正是在这种平淡中才能磨砺和提升自己。所以,我很快适应了自己的新身份和新角色,与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做一些普通但并不简单的事,甚至去垦荒、种菜、垒墙,但收获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我是一名军人,但从没忘记自己是一名清华人,可这一点我用了足足半年的时间才得以证明。因为我看上去没什么书生气,很多战友知道我来自清华后都一脸惊讶。其实他们不知道,我这个清华人又是多么有幸能在这里锻炼,获得宝贵的经验。体能和动手能力是我的“软肋”,体能训练没有进步,说明锻炼不够,我就利用休息时间加练;事情做得不好,说明经验不足,我就多找老班长请教。一点一点的积累终于让我逐渐在连队站稳脚跟,也展现出清华人的“行胜于言”。

年轻就该多一些经历,对于当兵这种人生中可能只有一次机会的事,一定要勇于尝试。清华带给我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改变,军队提升的是我的能力和社会认知。虽然大学生士兵这个群体如今还很小,但保家卫国永远是每个青年应该履行的义务。我们在走“少有人走的路”,期待未来这条路能成为所有同龄人都想走上的道路,一条光荣的坦坦大路。

(王昊,2012年考入清华大学社科学院,2015年入伍,服役于原第38集团军某师)

天上的士兵

虽然考入了清华,但我自认为做不了科学家,也当不了大国工匠,对我这个有着浓浓爱国情结的人来说,能想到的让爱国不沦为一句空话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军营为祖国站岗。

所以,我选择了去西藏,在祖国的边防一线守卫国门。那里的环境艰苦自不必说,但也有别样的乐趣。每天出早操我们都要在营区的后山跑10公里,又累又缺氧,但跑到半山腰,很多时候能看到茫茫云海,宛如置身仙境。文工团来慰问演出时,就说我们是“天上的士兵”。这种形容真贴切,算是戍守边疆的我们得到的一份自然馈赠,也只有抱着这种信念,才能在雪山之巅坚守下去。

在西藏两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并不如雪域高原的景色那般美好,但回到清华园后,当生活逐渐恢复多彩又忙碌的状态时,我会更加珍惜,也越发感受到,能将青春热血挥洒在祖国的边防线,必定是我人生中最骄傲的一段经历。

(李欣阳,2011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年入伍,服役于西藏军区某旅)

一朝受阅 终身光荣

阅兵那天早上,我们4点起床,6点列队。经过无数次彩排,心里其实已经很淡定。周围万籁俱寂,耳边只有戈壁滩刮起的风沙声。9点,当听到“开始”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感受到什么是血液沸腾。

我站在坦克方队第一排第五名,一个比较显眼的位置。从检阅车驶入到离开视线,我几乎没有眨眼,努力想展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却又有很多思绪飞过,几个月来魔鬼训练中的笑与泪像风沙般冲进我的眼眶,令我鼻头酸涩。

在那之前,我从未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能身披戎装、手持钢枪,以一名战士的姿态站在第一排,接受国家元首的检阅。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人生中最难忘的两分钟。这辈子很多事情可能会有第二次,但沙场阅兵的经历就只有这一次,我会牢记一辈子。

一朝受阅,终身光荣。感谢清华,能给我这样的机会!感谢军队,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更加精彩!

(李涛,2011年考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年入伍,服役于原第38集团军某师,参加过2017年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

(题图照片为清华大学2018年征兵海报,由清华大学党委武装部提供,合成:张 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