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抚对象有福了!两个退役军人家庭遭遇变故之后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王燕敏 董 朋 董 强责任编辑:宋丽丽
2020-01-11 02:28

不幸的降临,从来不选择时间。变故的发生,也从来不选择家庭。庆幸的是,当过兵的人,生命的树干似乎更粗壮,也好像更能抵御风霜雨雪。然而,个体力量再大,也是单薄的。集体力量再小,也能托举起家庭和个人。有句话说得好:“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的详细报道——

王广建入伍批准书。

康复训练中的王广建。

优抚对象有福了

——两个退役军人家庭遭遇变故之后

不是爸爸命大

■王燕敏

2019年1月30日,昏迷一个星期的爸爸终于醒了过来, 我流着泪笑了。

爸爸王广建今年66岁,是一名退役军人。1972年12月9日入伍,5年后光荣退役返乡。前几年,他离开家乡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来到北京,一边务工一边照顾儿女。

一场变故凸显了他的退役军人身份,也让我们全家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从北京到河南,从2019年1月24日到2020年1月11日,800多公里,350多天,一度严重昏迷的爸爸,正在逐渐康复。许多亲朋好友赞叹:“你爸命真大!”

我深知:不是爸爸命大,而是帮这位老兵的人真多!

在漯河市住院治疗的时候,医生王萌每天都要和家属沟通一两次,为我们鼓劲打气。

周围病友嘘寒问暖,帮忙提水打饭,总是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CT室医生高寸雅每次检查总是小心翼翼,帮我们一起抬着爸爸上下医疗床。

从北京到河南,更有各级退役军人事务机构的悉心关怀。

回到漯河,郾城区裴城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得知消息后,立即送上关心。当我看到公共场合几乎都在循环播放双拥工作公益宣传片和微电影的时候,更觉得有了依靠:爸爸真是赶上了好时候!

350多个日夜,如果只靠我们一家人,很难坚持下来。

2019年1月24日,恰好是腊月十九。原本计划在北京过年的一家人,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方寸。

当晚8点半,爸爸昏迷晕倒,我和弟弟当即送他入住海淀医院,医疗诊断为脑出血,肺部感染。

因病情严重,11点左右爸爸转入武警总医院。经过短暂而漫长的两天精心治疗,爸爸的血压控制住了,肺部感染却依然不见好转。医疗卡不能异地使用,无法“先花后结”,家人商量后决定,回河南老家做进一步治疗。

2019年1月26日,经医生确认体征平稳、血压稳定后,我们联系好漯河医专第二附属医院。经过10个小时长途奔波后,次日凌晨4点多顺利转院。

转院第3天,更新后的新农合社保卡启用,家里暂时不用为医疗费发愁了。可爸爸的病情依然令人揪心:眼睛睁着,意识全无。

爸爸是家里的天,不能想象没有他的情形,我们不能放弃!

没有放弃的不只是我们,还有很多好心人。

一位与爸爸素不相识的现役军人,不经意间听朋友说起这一病况,辗转从外地托人送来价值数千元的特效药。

一位退伍老兵特意介绍知名的退休军医,提供针灸法治疗方案。

从事医养结合工作的邻居王卫峰热心地推介,如何挺过艰难的治疗阶段,怎样做好下一步康复。

“挺过”二字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照顾爸爸吃喝拉撒、洗洗涮涮,平时爱美的我头两个月几乎忘记“打理”自己。

那天,在洗漱间为爸爸洗衣服的时候,望着一双粗糙皲裂的手,我几乎不敢辨认。直到妈妈进来,我才发觉自己流泪了。“再苦再难,我都认了,只要爸爸能好起来!”那一刻,我默默地想。

老天有眼,老兵命大。

去年3月10日,病情稳定进入康复治疗期的爸爸如愿转入漯河市万安医院,接受康养结合治疗。

又过了249天,去年11月14日,情况进一步好转的爸爸终于回到自己家中,坚持锻炼恢复。

冬季的中原小村,寒气逼人。

在各级退役军人事务机构多方协调下,好心人又及时伸出了援手!

他们是一些在全国或当地有名的拥军模范。远在北京的刘春雨获悉当地水质不理想,特意安排送来一套净水器。而在山东济南的缪峰,快递送来碳晶取暖设备。常年从事文化拥军工作的漯河当地人赵建国,送来了按摩器。

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奶奶在世的时候常说:“人一辈子,先造生后造死。”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悟透了一个理儿:“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爸爸得病治病这番经历告诉我,一个人的命再大能有多大?时代才是我们每个人的“命”。

不是爸爸命大,是他赶上了这个好时代,享受到许多好政策。有了新农合医疗,他的病不仅没拖延,从治疗到恢复,从恢复到康复,一步步都超出了我们一家人的预期。

不是爸爸命大,而是在这个好时代,优抚对象备受尊崇,尊崇感落到了实处。康复中的爸爸情况一天比一天好。要过年了,不断有各界人士到家中看望和慰问爸爸,邻居们见面的时候,总是对我妈妈说:“瞧瞧你们家,优抚对象真是有福对象啊!”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