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延坡工作室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将会怎样改变?
■武吉云
自去年12月底疫情发生至今,已近两个月。这段时光,放在人类历史长河里非常短暂;但对于我们,却又显得那么漫长,漫长到足以让我们改变一些什么。
改变一些什么呢?
改变我们对一日三餐的看法。疫情让我们懂得再普通的家常便饭都应珍惜,因为疫情中不知道有多少人,为了我们吃得饱吃得好多方筹划、奔波在路上,暴露在病毒前。疫情让我们懂得“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有太多珍馐佳肴,有太多美食诱惑,但也需为其划条底线,不食野生动物应是这底线上最粗实的部分。毕竟用14亿人齐隔离,换取把野生动物端到餐桌上的代价实在太大。
改变我们对运动锻炼的看法。管住嘴,迈开腿。不只是为了减肥塑形,不只是为了阳刚健美,更是为了增强肌体活力、免疫力,为了身体健康,为了不使疫情中那些鲜活的生命变成媒体报道里冰冷的数字。与84岁高龄依然冲锋在抗疫一线令人动容相比,钟南山院士运动健身“肌肉男”的形象同样深入人心。
改变我们对家庭生活的看法。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平凡的生活和身边的亲人。少有的能和家人足不出户相守这么久,忽然发现平时那些琐屑乏味的锅碗瓢盆、家长里短,做起来也挺有趣;忽然发现你身边那个再熟悉不过的她,笑起来也真好看。
改变我们对路上口罩男女的看法。以往会觉得那是人家讲究,甚至矫情,现在更多的是理解,甚至会主动参与其中。为了避免在人员密集场所中招来不明所以的病毒,也为了避免将自己的头疼脑热过渡给别人。因而,说不定疫情过去,戴口罩的人还会不少,说不定富有创意的彩绘口罩会成为一门不错的生意。
改变我们对所谓“谣言”的看法。对于来自民间、来自舆论的不同声音,会更多一些包容,不再是草率的一删了之,查堵封禁,甚至兴师问罪。因为不知道其中隐藏有几许真相,不知道是否会错过那微弱的警示哨音。但对于那些借题发挥、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的谣言则会更加警惕,既要避免重复缴纳智商税,更要大加挞伐,群起攻之。
改变我们对履职责任的看法。对于普通群众,疫情中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就是责任、贡献。对于党员,疫情面前舍小家顾大家,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就是责任、本色。对于主政一方、分管一域的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既不能麻痹懈怠不作为,也不能惊慌失措乱作为。疫情防控实践告诉我们:最安全的地方不是高墙铁锁、深沟固垒,而是众志成城,枕戈待旦。最危险的地方不是重点疫区、一线医院,而是思想松懈,疏于防范。
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一段时间以来,有多少人垂青于“公知”“精英们”鼓吹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主流价值观念不屑一顾。但在疫情面前,他们又做了什么?发挥了什么作用?是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组织力、执行力,是亿万民众心甘情愿让渡个人自由,是不符合市场套路的援助捐赠、牺牲奉献,成为战胜疫情最大的保障和倚靠。同样,患难见真情。在疫情面前,是谁感同身受,鼓励加油,情暖人间?是哪些国家积极援助,民间募捐,大爱无疆?是谁巧舌如簧,口惠而实不至?是谁冷眼旁观,甚至落井下石?国人同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改变我们对普通人的看法。疫情来了,有那么多军人一声令下,誓言铿锵,列队出征;有那么多如花美眷白衣天使,除夕逆行,日夜兼程;有那么多平素“抠门儿”的耄耋老人,倾尽所有,无私捐赠;有那么多嘻哈少年用最美“快闪”,匆匆留下款物,却不留姓名;有那么多一直守护着社会安宁的卫士,挺立在新年的烟花和暗夜的风雪中。在这场疫情里,总是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
最后,这一切的改变,根源还在于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国度。也许她并不完美,也许对她的好我们早就习以为常。但危难来临时,她依然是那个能够瞬间迸发出无限伟力的中国,一个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一个足可信赖再次把我们深深感动的中国。这场疫情带给我们的改变还有很多很多。多难兴邦,压不垮我们的灾难带来的改变,都是让我们变得更好,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