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验启示二:你为国奉献青春,我待你一生尊崇。“宁夏经验”的主题主线是倾心优待、真情解难,大力培塑社会尊崇。
军旅有限,奉献无价;尊崇一人,感召一片。宁夏军地合力推动党和国家优抚政策落地落实,联合制定出台一系列普惠性措施:免费乘坐公交,每年免费体检,免除景区门票,税收政策优惠,公共服务优待,直系亲属参军优先,招考军区文职人员优先,就业培训保障……让改革发展的红利充分惠及退役军人群体。坚持把帮扶军烈属、退役军人工作融入脱贫攻坚战略,对军烈属加强人文关怀,帮助改善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社会尊崇度,面向贫困老兵倾情实施脱贫解困,精准制定“一户一策”,开展结对帮扶,帮产业、帮安居、帮教育、帮就业、帮医疗、帮维权……事事挂心头,件件帮帮到底。发动社会力量同心共助,银行、保险、通信等系统积极行动,请领任务,上百家拥军企业自愿参与,包干到户。众手齐掀爱心潮,四面八方送温暖,帮助贫困老兵跨过一道道沟坎,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提升光荣感、幸福感、获得感。同时,引导激励老兵保持军人本色,担当奋斗、勤劳实干,变被动接受尊崇为主动赢得尊崇,树好老兵新形象。走进宁夏,在政务场所,在机场车站,在街道社区,随处可见优待军烈属和老兵的窗口;在种养棚圈,在田间地头,在医疗病房,随处可见军地人员走访慰问的身影,尊崇老兵、崇尚英雄的社会氛围已蓬勃兴起、蔚然成风。
实践启示我们:只有尊崇那些曾经为国牺牲奉献的人,才能激励更多的人去为国牺牲奉献。尊崇的本质和内涵并不是要对某个人或某个群体物理区别对待、特殊照顾,而是要对那种为国牺牲奉献的精神和行为加以崇尚和弘扬。尊崇老兵就是尊崇为国奉献。尊崇既是一种思想态度,更是一种实际行动。老兵不怕死,就怕被忘记。只要我们永远铭记老兵的牺牲奉献,把尊崇的理念化为具体行动,老兵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就永不变质。
经验启示三:“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宁夏经验”的核心举措是走近老兵、以心换心,传递党的关怀温暖。
人间真情暖,爱心化冰寒。解决退役军人工作中的矛盾问题,实施暖心关爱的“中医疗法”是一项治本之策。宁夏军地自觉摒弃消极等靠思想,用足用好用活现行政策,创造性实干,不让问题越积越多。军地各级转变工作作风,强化三个理念:真正把老兵作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和建设国家的生力军、变被动接访为走村入户“下访”、把有限经费倾斜在解决老兵现实困难问题上。跨越历史敏感问题,注重破解当下难题,直奔老兵现实困难。创新开展思想帮扶,与老兵结对子、交朋友,手拉手、心连心,领导干部主动与老兵对话交流,倾听老兵诉求,合理引导预期。建立涉军问题军地协调机制,军地联合、分工包干、服务到家,通过真情解难、暖心铸魂,帮助老兵解开思想疙瘩,消除负能量因素,壮大正能量因子。
实践启示我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心真情永远是一剂治本良药,它可以准确击穿历史的隔阂,把党的关怀温暖送达老兵心灵。只要我们始终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温度做好矛盾化解、思想引导工作,就没有解不开的疙瘩;只要我们对老兵用真心、动真情、下真功,老兵们就会始终凝聚在党的旗帜下永不掉队。

经验启示四:比敌人更可怕的是看不见敌人,比战争更需警惕的是忘却战争。“宁夏经验”的战略目标是培根固本、铸魂育人,提振忠党报国精神。
我们的国防是全民国防,全民国防首要是强化国防意识。宁夏军地把尊崇老兵作为一种影响广泛的全社会、全过程、深层次和更具感染力的国防教育,立起从军报国无尚光荣的风向标。通过帮扶军烈属、退役军人,让全社会在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中受到教育启发,树立“为国家慷慨牺牲奉献,国家不会忘记”的价值导向。2018年为军烈属家庭新建和修缮住房,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一些群众动情地说,“烈属就该住最好的房子”。军区领导深有感触,“只要我们不忘记烈士,烈士就活着”!充分发挥老兵英模典型“酵母”作用,每年民兵训练,邀请老兵讲述当年舍生忘死、牺牲奉献的感人故事。军地联合在各地媒体开办“永远的军魂——寻访老兵”宣传专栏,让隐身于民间的无名英雄红起来,让老兵为国奉献的故事在街头巷尾传扬开,将登载老兵事迹的报纸赠送老兵,分发亲朋好友共享军旅荣光。每年征兵季,遴选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在全区高校巡回报告,介绍当兵成长感悟。“穿上绿军装,荣光一辈子”。近年来,宁夏适龄青年从军报国热情持续高涨,应征报名率连年提升,大学生兵员比例成倍增长,“送子参军”的场景悄然回潮。
实践启示我们:强国兴军,铸魂为本。尊崇曾经为国扛枪的人,以慰藉正在为国扛枪的人,也召唤着更多的人为国扛枪。军烈属、退役军人是极具国防教育价值的群体,尊崇他们就是培植忠党报国的思想根脉,就是铸就崇军尚武的精神长城。全国有5700多万老兵,加上军嫂、子女及双方父母,近4亿人。只要我们真诚关爱老兵,珍视他们曾经的牺牲奉献,就能辐射影响更多的人,进而在全民心中根植家国忧患,积蓄心胜之力,构建起一道无形的万里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