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战位新跨越丨联合作战参谋在这里锻造成长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周 远 闫晓强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08-07 03:02

眺望未来,他们从课堂上看到了什么

2019年12月,有了前面的探索积累,副教授刘宝山信心满满走上想定作业课堂,没想到险些下不来台。

刘宝山按照往年套路,引导学员围绕联合作战战役布势展开激烈讨论。“教员刚才总结得不错,但这是老套路打法,现在应该是这样……”来自某战区作战部门的一名班长举手发言。

那一刻,刘宝山紧迫感油然而生:现代战争战法年年更新,学员思想这么活跃,教员稍不注意更新知识就会落伍。

感到更大压力的,是系主任杨飞龙。2019年,杨飞龙专门走访了各战区,对战区人才需求,毕业学员在战区任职状况进行调研。

通过实地调研,杨飞龙发现,战区机关“上上下下都在研究联合作战”,担负一线值班任务人员的能力水平提升很快。战区在变,部队武器装备在变,对手也在变,教研系如果不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就会落后于战区联合岗位需求。

调研归来,杨飞龙对于联合参谋实施高效选拔与精准培养,有了更深地思考。他带头向千辛万苦探索形成的传统模式发起了挑战。

翻看该课题的研究成果,记者看到,杨飞龙带领团队设计了标准化的联合参谋能力标准框架,并围绕基础能力、通用能力和要素岗位构建起了能力标准体系。目前,已有战区将该标准框架内容融入人才能力检验评估指标体系中。

学员的视野随着课堂的延伸不断拓展,而教员的足迹走得更远。

今年年初,教授石道祥买好了回家机票准备休假。这时,他得知某战区要组织一次远海训练。考虑到此次出海和自己负责的课程直接相关,石道祥向上级机关申请参加。2月底,石道祥返院后,提交了一份跟随海军远海联合训练的报告。

一次跟训跟学,教授马志松登上了辽宁舰。站在航母甲板上,看着不远处伴随的舰艇编队,听着呼啸升空的舰载机,马志松思绪万千:作为一名曾经长期从事军种教学的骨干,要实现向联合转变,必须扑下身子当小学生。

采访中,记者总能听到不少时髦词汇:副教授赵岩利用“毛松香行动之九屏幕法”,组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训,受到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学员们的追捧;教授罗显廷将发明问题解决理论引入军事案例课程开发,通过思维训练研究技术,辅助提升联合参谋在应对复杂态势问题时的分析、处理效果和效率。

近两年来,杨飞龙带领全系教员聚焦专家型参谋的岗位需求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不仅把战区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还在消化吸收战区成果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二次创新,新编写了数十套课题教材。他们整体压减理论课比重,充实增加战略、军种、外军授课内容,加大专业课、实践课比重,调整优化了数十门课程设置。

前不久,他们围绕联合岗位资格培训专业建设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研究细化了评估标准,向着为战教战、精准施教又往前迈出了一步。

不久后,他们将迎来新一批学员,这些学员也将迎来新的教学内容、培训模式,一颗颗新的火种将被点燃,迸发新的能量……

(本版所提学员名字均为化名)

战位说

转型,就是从一个熟悉的领域转到一个不熟悉的领域。

从军多年,我亲历了数次转型,但都没有这次转型深刻、彻底。因为承担着教战研战的重要责任,所以我们不是“一般的教员”,因为培养的学员直接面向战场,所以我们必须成为“不一般的教员”。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教研室的教员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员100%具有联指机构跟训经历、100%能够承担联合参谋核心班次教学任务。很多教员由“陆军通”变成了“联合通”,参与指导多个战区的联合演训活动。

培养联合型学员,我们要首先成为联合型教员。为了在转型中重塑自我,我和其他同事一样,先当学生再当老师,向“没有围墙的联合作战学院”学、向各军种的学员学。

根据学员特点,我们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全面提升教战研战能力,全身心投入教学。

——联合作战学院某教研室主任 吴宏启

去战区前,我听别人说,工作中最怕的就是同事说的名词概念听都没听过,部队提的任务需求不知从何下手。

10个月的在校学习,我们收获颇多。理论授课让我们理解掌握了各作战领域最基本的知识框架和技战术运用规则;演练教学让我们学习领会了灵活机动的战法运用。这段学习经历帮我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根基,理清了下一步努力方向。

一年的战区工作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确实让我们在思想上、理论上、能力上做好了充分的备战准备。

——毕业学员 倪 浩

前不久,在一次“联合作战方案拟制”作业课上,我看到一些同学面对想定材料面露难色,对“战役布势”不知该如何进行筹划,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对其他军兵种力量不熟悉。

联合参谋是联合作战筹划和指挥控制的智力支撑。未来战争,是联合体系支撑下的精兵作战,这就要求联合参谋必须具备较高的联合素养,首先要对“家底”一清二楚,对“我情”了然于胸。

具体来讲应做到“三精通、三熟悉”:精通本军兵种、熟悉其他军兵种,精通本专业、熟悉其他专业,精通战役层面、熟悉战略和战术层面,构建起纵向贯通、横向交互的“网状”知识结构。

——在读学员 杨再来

(闫晓强、孙 蓓整理)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