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代表杨斌(右一)现场指导部队进行装备捆绑加固。 谢冬令摄
坚 守
在这里工作的日子,是人生中分量最重的时光
隐于大漠,远离人群。
汽车越走越远,在张东宇的视线里,朱日和站渐渐变小,成为一个小黑点。那一刻,一种难以言说的寂寞涌上他的心头。
对于驻守在这里的军代表来说,最难以忍受的,还是孤独与寂寞。朱日和训练基地站说是站,但全站只有几个人。别看在装卸载列车时人声鼎沸、装备轰鸣,可一旦装卸载结束,军列轰隆隆驶向远方,整个站台立刻就会恢复原有的寂静。
回望在这里的1800多个日日夜夜,张东宇心里很清楚:苦累有很多,但最难忍的还是那份寂寞和孤独——想家,想念家中的妻子和儿女。
军代表张威伟的家,与朱日和站的直线距离不足180公里。由于工作特殊,他一年到头少有机会回去。女儿一天天长大,他只能从照片和视频中看到。谈起这些,张威伟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的照片和视频。其中,两段视频深深地打动了记者——
第一段视频,他精心地把女儿从出生那天到现在7岁的照片,按顺序一张张拼接起来,做成了带音乐的视频。张威伟说,自己没法陪着孩子成长,只能这样看着女儿长大。
另一段视频,是上次张威伟回家时母亲偷偷拍的。看着他走进家门,7岁的女儿怯生生地躲在门后,不说话。过了好半天,孩子才慢慢习惯,默默地搬了一把小椅子站到他的身后……那一刻,张威伟的眼泪“唰”地流了出来,紧紧地抱着女儿。
父女相拥,没说一句话。
妻子、儿女,是钢铁汉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在朱日和训练基地站,有一项特殊的“纪录”——军代表们没有一个打过孩子。他们说,平时看都看不着,好不容易一年半载见一次,愧疚都来不及,哪还舍得打啊。每次回家,孩子是想要啥就给买啥,恨不得要一个给买两个,就是想尽量弥补心里的愧疚。
这群军代表最愿意聊的,就是夸自己的孩子。一说起孩子的出生、站立、走路、上学等事情,他们总是滔滔不绝。可说着说着,他们又情不自禁哽咽起来。
采访间隙,主任孙东开心地向记者展示女儿新写的作文《龟兔赛跑新编》。10岁女儿在写作方面的天赋,是他最骄傲、最自豪的事。
认真阅读他女儿写的故事后,记者感动之余突发奇想,能不能把他女儿写的故事讲出来给大家听。
记者把这个故事发给了一个远在北京喜欢播音的军娃条条。听说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后,同样是军娃的条条,不仅将故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朗诵了出来,还向孙东的女儿发出邀请,让小姐姐到北京来玩,一起去看天安门、故宫,还说要把自己的玩具送给小姐姐。因为她的爸爸在艰苦偏远的朱日和工作,太不容易了!
当稚嫩的童音穿越万水千山来到朱日和,当看到军娃条条的邀请,这位刚毅的军人,再也控制不住对女儿的思念,当着记者的面流下了动情的泪水。
朱日和是寂寞的,可军人就是在这种寂寞和孤独中积蓄胜战之力,履行打赢使命。孙东和张威伟都说,这里虽然远离家庭、生活艰苦,可全军只有一个朱日和,他们的岗位非常特殊、非常重要。那千军万马在演兵场上摔打磨砺,战斗力每一分增长的背后,都有他们的默默付出。他俩告诉记者,再苦再累再孤独也能坚守下去,因为在这里工作的日子,是他们人生中分量最重的时光。
谈起这些,张威伟又想起了2017年朱日和沙场大阅兵的场景,那是他军旅人生的高光时刻——由于人手紧张,他仅带领几名官兵就完成了阅兵场上每一件装备的卸载与归建。由于工作量大、任务完成准确高效,他们荣立了集体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