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朱日和沙场阅兵,军代表张威伟站在平板车上,向不远处的阅兵现场方向庄严敬礼。孙华剑摄
热 爱
胜战那一天,祖国知道我
交接仪式后,刚刚报到的杨斌在张威伟的带领下,戴上红臂章开始了首次“下现场”。
“下现场”的意思是,军代表到站台一线,指导部队官兵对装备器材进行捆绑加固,完成装载;或指导官兵解除固定装备的绳索、方木等捆绑器材,完成卸载。
今天的任务是卸载。张威伟反复检查装备卸载的情况。他时而爬上1.2米高的平车,查看装备是否在运抵途中出现塌陷,是否影响驶下站台,时而看看手表,确定正在卸载的军列能否在下一列到达之前,完成卸载任务。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等到卸载完成时,已是中午。大家浑身早已被汗水湿透,张威伟看了眼手表计步器,2万多步。他告诉记者,这是一名军代表一个上午常见的工作量。
卸载的工作量大,装载的工作量更大。很快,他们接到通知,保障一支完成演习任务的部队装载军车。装载时,军代表需要从头到尾一丝不苟地检查三四个来回。张威伟说,在这里工作4年,他相当于徒步从朱日和走到北京好几个来回。
虽然每天都很累,可他们却乐此不疲。张威伟边检查边给“新人”杨斌介绍说,在运输现场,要是军代表说装备的捆绑加固不达标,军列无论怎样都是无法驶出站台的,你说我们重要不重要?
这重要的背后,是如山的责任和无尽的热爱。军代表到了“下现场”这个环节,意味着整个运输任务已经接近尾声了。更多的工作,需要军代表在部队装载卸载前做。
拿这次装载来说,早在20天前,张威伟就特意到部队,查看需要运输的装备情况。他发现该部有几台装备是近年来新列装的。这些新装备都超限超重,怎么运输以往的规定中并未提及。他当即留了下来,和部队了解装备的特点和参数后,赶回站里重新制订了装载运输预案。“那天,我们预想了好几种装载方案,并与部队和铁路讨论实施的可行性。”张威伟说。
说着,他跳上了平板车。这是他们站里的一个习惯:在装备装载前,军代表通常都要在每一个平板车上走一走。这些来自铁路部门的平板车,往往调拨自全国各地,装载了重型军事装备后,在运输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偏载和位移,都是军代表组织装载过程中必须关注的大事。
排查的过程中,张威伟不时拿出一个小锤对平板车进行敲打,也会用脚去验证这些平板车内部有没有出现空洞和腐蚀。他说,一旦装备开上平板车后出现塌陷,很可能对装备造成损坏,影响军列的发出时间。
检查无误后,部队开始对超限超重装备进行吊装作业。张威伟站在一旁,严密监督着每一个细节。
装载完成已近黄昏。往回走的路上,杨斌向张威伟问,天天这样忙活,有多少人记得住我们?
站在站台上,眺望着远处的铁轨,张威伟动情地说:不管记住记不住,我们都是打赢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那一环。胜战那一天,祖国会记住我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