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父亲的“南泥湾”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陈柏清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2-05-10 10:58:24

父亲的“南泥湾”

■陈柏清

姜 晨绘

多年来,我在单位食堂吃饭的餐盘总被同事津津乐道,不光是吃完后的餐盘里没一个饭粒,就连菜汤也被我用来蘸馒头或者拌米饭了。同事们说,陈姐,你这餐盘简直是“免刷洗”。也有同事打趣我,是不是以前家里穷,落下了心病。我认真地说,我小时候家里确实穷,可节约粮食这不是病,如果非得说是病,那是“遗传病”——遗传自家中的老一辈。

我父亲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但他少年从军,成长在人民军队的大学堂,不谙农事。虽然如此,他每到一处,安顿下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哪儿有闲置的土地,该种点什么。他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由于粮食短缺,地里都尽可能被种上玉米、高粱、麦子。蔬菜没地方种,就变得非常匮乏,这常常让食堂做饭很为难。平日里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长期没有蔬菜,很影响大家的身体健康。为此,父亲想了很多办法。

他跟老乡借种子,在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了豆角、辣椒、土豆,甚至食堂坏掉的大瓦缸也被装上土,栽了两棵南瓜秧。父亲说,一个南瓜够一个班一天的副食供给了。父亲的办法使他们所在的中队餐桌总是比别的中队丰富,还受到了表扬,被干校称赞这也是一种“南泥湾精神”。他说,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就是给社会、给国家减轻负担,就是奉献。后来,这个习惯被父亲延续了下来。他在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角角落落都种上一些农作物,甚至旱厕旁,也种了几棵玉米。

我家住在乡下那些年,家里的小菜园让父亲将“南泥湾精神”发挥到极致。豆角、土豆、辣椒、茄子、西红柿、白菜、芥菜等,能找到种子的蔬菜都让父亲种个遍。小小的菜园,春夏秋三季都是生机盎然。

父亲对他的菜园特别用心。那时,家里没有水井,浇菜要到很远的地方担水。他一个月才休一回的周末,白天要帮母亲忙其他活儿,晚上才有时间浇菜园。于是,他发动我哥哥跟他一起担水。我年纪还小,就用一个小油漆桶提水,还扛着一把父亲给我特制的小铁锹,负责看着水不要跑到垄台外面去。快到半夜,哥哥姐姐们都累得休息去了,我也累得睡着了。结果,我睡醒一觉,还听见水桶往地里倒水的“哗哗”声。趴着窗户往外面一看,月光下,父亲的扁担上缠着毛巾,还在担水浇园子呢。早晨我爬起来,看见父亲露在外面的肩膀上有一大块红肿。

我家的菜园,乡亲们可以随便摘菜。母亲有时还会帮他们摘,给他们提供装菜的篮子。我家的菜篮子更换很勤,因为一些老乡装了菜走,过后就忘了还回来。多年后,还有人念叨起父亲的菜园,说他们因此少了些挨饿的日子。

家里有多少蔬菜,父亲也不会浪费。老一点的,摘下来晒干;不能晒干的老黄瓜,他就要我们煮汤吃。每年秋天下霜时,还没长成的小茄子、小辣椒、小黄瓜,父亲都吩咐我们摘下来,让母亲腌成咸菜。那是一段很热闹的时光,大家都以又找到一个小黄瓜或者辣椒被父亲夸奖为荣。哥哥姐姐和我在蔬菜架里愉快地穿梭,篮子里由最初的一两个小辣椒、小茄子,到最后满满的一篮子,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劳动之余,父亲会给我们讲红军长征的故事,红军过草地,连草根都吃不上,连皮带都煮了吃……说到动情处,他又唱起最爱唱的《南泥湾》:“学习那南泥湾,处处是江南,是江呀南。又学习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父亲说:“国家现在富强了,人民生活好了,这都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这样的好时代,我们可千万不能忘了勤俭节约,不可以奢侈浪费。成由勤俭败由奢,南泥湾时代那样的困难没有了,可南泥湾铸就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精神我们得牢记。”

“自力更生、勤俭节约”如今已深深铭刻在我家每个成员的心里。不光因为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还因为这是父亲教导我们的“南泥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