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袭阳明堡:演绎“步兵打飞机”传奇
■刘 含
雁门关南,滹沱河畔,阳明堡上空澄澈如洗。从云端俯瞰,无边无际的青纱帐在风中翻涌。80余载光阴流转,这片看似平静的土地,始终铭记着一段为人称道的传奇。
1937年10月10日,距离太原东北60公里,忻口会战正式打响。日军上百架次飞机呼啸而来,疯狂轰炸扫射,我方的工事顷刻间被夷为平地。“敌人天上有飞机,地下有大炮,这可怎么打”“我们还没有看见日军,队伍就垮了”……参加忻口会战的国民党军队官兵这样说。
为了配合正面战场、鼓舞抗战军民士气,八路军第129师769团作为先遣团,在团长陈锡联带领下,奉命插向敌后。当该团进至滹沱河南岸、代县西南的苏龙口、刘家庄一带时,发现对岸有一个机场——阳明堡。机场内,不断有日军飞机起降。在陈锡联的回忆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述:“敌人的飞机一会儿两架,一会儿三架,不断从我们头顶掠过,疯狂到了极点。”
敌人为何如此嚣张?翻阅史料,从一组数据中可以找到答案:1937年,日本年钢产量580万吨,中国仅为4万吨;日本年生产飞机1580架、中国为零……制空权的丧失如同沉重的枷锁,让抗日军民在战场上陷入被动。
1937年9月,日军侵占阳明堡机场后,层层构筑掩体、地堡,在周围密布铁丝网。机场的24架敌机,白天增援忻口作战,晚上全部飞回机场。机场由200余名日军守卫,附近阳明堡镇上还有约500人的联队驻守。
不能空中打,那就地面打。一番侦察后,陈锡联等冷静分析了相关情报,决定乘敌不备、出其不意,以隐蔽、突然、猛烈的行动夜袭阳明堡机场,解除日军对太原、同蒲路的威胁。具体部署为:1营、2营负责阻击从阳明堡镇增援的日军,3营负责夜袭机场。当晚,3营在营长赵崇德带领下,率两个连悄悄涉水渡过滹沱河,用剪刀剪开铁丝网,从东西两侧摸进机场。
战斗按时打响,顿时火光冲天。冲进机场的八路军官兵,有的揭开机盖,把手榴弹塞进飞机驾驶舱里,有的引爆了飞机油箱。其中几架飞机里值勤的日军驾驶员,利用机枪不断向外扫射。紧急关头,有的战士手握手榴弹,与日军同归于尽。日军守卫人员匆匆赶来,敌我双方随即展开激烈的白刃战,战斗持续了1个多小时。最终,日军24架飞机全部被击毁,八路军毙敌100余人,自身伤亡30余人,营长赵崇德牺牲。
夜袭阳明堡,八路军官兵凭借自己的智慧与勇气,赢得了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战斗,不仅大大削弱了日军的空中作战力量,也使其地面部队一时失去了空中力量的支援,相对处于被动局面。
在更广阔的抗日战场,上演着更多的“夜袭阳明堡”。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战士两次奇袭长治机场,击毁敌机7架;在华中地区,新四军某部利用芦苇荡作掩护,夜袭虹桥机场,烧毁敌机4架;在豫西抗日根据地,民兵与正规军配合,通过破坏机场跑道、袭扰日军油料库,让日军战机难以正常起降。这些战斗中,抗日军民手中的武器虽然落后于日军,但他们以更灵活的战术、更顽强的意志,不断瓦解日军的“空中优势”。
回望夜袭阳明堡的战场,硝烟已经散尽,但那场战斗中凝聚的精神,却永远闪耀着光芒。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胜利,从不只取决于武器的先进与否,更取决于人心的向背、信念的坚定与正确的战略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