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现代杀伤链的构建要求
■李成乔 马娅娅
杀伤链是从发现目标到摧毁目标并评估效果的一系列紧密衔接的作战环节,主要包括目标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评估。较之于传统杀伤链,现代杀伤链演化的主要目的在于构建一个更加精准、高效的“决策—行动”闭环系统,其规律性寓于链路结构、杀伤模块、指挥控制、作用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之中。深入研究现代杀伤链构建与演化,特别是高度关注人工智能及新一代通信技术对实现杀伤链高效闭合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有助于人们进一步把握未来作战模式的发展趋势,为指控系统、武器装备的研发提供可靠依据。
链路结构由单一线性向多元网络转变。传统杀伤链结构是顺序执行的脆弱线性链条,一旦某个环节被阻断,整个杀伤链就会中断。随着作战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杀伤链正演变为网状、多路径、可重构的弹性结构。通过构建分布式作战网络,使各作战节点具备更强的互联互通能力和自主作战能力。单一环节中断时,信息流和任务能自动寻找替代路径,保证了作战行动的连续性,提高了杀伤链的抗毁性和适应性。在外军相关演习中,一架无人机发现目标后,其通信链路突然受干扰失效,由于目标信息已通过战术边缘网络实时共享,地面侦察车能够自动接力跟踪目标,并将信息直接传递给附近待命攻击的直升机,绕开原失效节点,确保了打击行动的连续性。
杀伤模块由集中独立向分散协同转变。传统杀伤链以大型武器平台为中心,集态势感知、火力打击于一体,作战能力生成依赖武器平台自身性能。现代杀伤链将传感器从作战平台中分离出来,借助信息技术形成广泛互联的传感器和效应器网络,实现战场监视的实时化与打击平台的隐身化。传感器获取信息后通过高速网络实时传输给射手,射手不再拘泥于传统武器平台,而是结合任务需要选择合适的火力打击单元,包括无人作战平台、远程火力打击平台等,对目标实施精准打击。既保证了火力毁伤效率,又隐匿了己方武器平台的具体位置,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指挥控制由人工决策向智能赋能转变。在早期杀伤链中,各环节主要依靠人工决策和操作,决策速度慢、易受人为因素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代杀伤链开始向AI赋能与半自主控制转变。智能技术应用于目标识别、威胁评估、作战方案制定等环节,能够快速处理海量战场信息,为指挥员提供决策建议,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主决策与控制作战行动。AI与机器学习深度融入杀伤链各环节,以及半自动武器的出现,加快了数据处理、目标识别、决策建议等效率,并赋予系统在严格规则下的半自主行动能力,为获取战场主动权提供了支撑。人工智能系统的出现,赋予了武器平台在人工制定规则和目标范围内自主完成部分作战任务的能力,如自主侦搜、识别、打击目标,极大提高了反应速度和作战效率。在外军反无人机演习中,智能火控系统在获得授权后,能够自动指挥激光或微波武器对已识别的、符合预设交战规则的“低慢小”目标实施半自主拦截,将传统需数分钟的“决策—行动”周期压缩至秒级。
作用方式由物理摧毁向心理震慑转变。随着战争形态向智能化演进,认知空间成为军事对抗博弈的新战场,这使得杀伤链不再局限于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摧毁敌主战装备等物理层面打击,而是更加注重制造焦虑恐慌、干预指挥决策、瓦解敌军意志等心理层面“杀伤”。一方面,可通过大数据分析与算法推演,精准捕捉对手决策层思维模式与心理弱点,以信息操控、心理威慑等非接触手段实施心理打击,直接影响对手作战意志与民众支持度。另一方面,可通过智能化武器系统实现“发现即摧毁”的快节奏火力打击,配合信息欺骗与心理震慑,瓦解敌方抵抗信念。近期的局部战争中,敌对双方都采取战场打击与网络舆论战相结合的方式,试图通过高频次实战威慑行动和网络心理攻防破坏对手作战节奏、作战心理,充分发挥心战制品、信息弹药的作用,使对手陷入决策混乱,而后瓦解战斗意志,从根源上削弱对手战争潜力,夺取战场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