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致敬我们的英雄丨接过那杆枪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封治斌 吴沛杭 责任编辑:乌铭琪
2025-10-29 07:08:24

接过那杆枪

■封治斌  吴沛杭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博物馆的一个展柜里,13枚锈迹斑斑的弹片静静陈列在深色绒布上。旁边,一张泛黄的照片上,一位年轻军人眼神明亮而坚定——他就是郑喜亭。

1975年5月28日早晨,时任某连指导员郑喜亭大步走到训练场,仔细询问副连长组织训练情况,检查实地准备工作。

8点,实弹投掷开始。郑喜亭在掩体左边负责指挥,另外一个同志在右边负责安全保护。当战士张第才走到投掷点,郑喜亭亲手把手榴弹递给他,把拉环轻轻地套到他的小拇指上,轻声嘱咐要冷静放松,然后下达了投掷口令。张第才实在太紧张了,投出的瞬间,手榴弹滑落在脚下,他顿时被吓呆了。

冒着白烟的手榴弹与郑喜亭近在咫尺。由于掩体太深,他无法踢开手榴弹;张第才僵直的身体挡着他,也无法捡起手榴弹抛远。千钧一发之际,郑喜亭使劲将张第才往自己左边一拉,迅速向手榴弹扑过去!手榴弹爆炸了。郑喜亭用生命救护了身边的两个战友,他却倒在了血泊中。

郑喜亭牺牲后,被北海舰队追记一等功。1977年3月,海军追授他“模范政治指导员”荣誉称号。

在海军博物馆看到那些承载着英雄故事的遗物后,我们更加想知道郑喜亭是个什么样的人。几经辗转,我们与他的妻子于惠琴取得了联系。当我们与她谈起郑喜亭,她的眼眶蓦地红了。于惠琴哽咽着,望着墙上那张照片——年轻的郑喜亭穿着军装,与爱人肩并肩,两个人笑得格外灿烂。

“他心里装的都是兵。”在妻子于惠琴的眼中,郑喜亭是个本分、正直的人,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

“他们说,他扑上去的那个动作,没有一丝犹豫。他早就说过,当干部、当党员,早就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他就是这样,说过的话,豁出性命也要做到。”

曾经与郑喜亭一起工作多年的文书徐廷月,聊到老指导员时,眼神立刻变得敬重而温暖。他至今清晰记得郑喜亭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咱们当干部的,自己脑子里先得有货,才能给战士讲清楚道理,道理通了,劲儿才能往一处使。”

那时候组织理论学习,有些战士文化底子薄,听着费劲。郑喜亭就拿着书本、笔记,一个一个宿舍地转,看谁遇到不懂的,就坐下来,用朴实的话掰开揉碎了讲。郑喜亭常说,听不懂不是你们的问题,是我没讲好,咱再换种说法。

徐廷月说,有时候夜深了,还能看到郑喜亭披着衣服,在灯下帮文化程度低的战士总结白天的训练心得,或者梳理学习要点。郑喜亭常说:“找到方法,入了门,就有兴趣了。”经他点拨,很多战士学习的劲头一下就上来了。

徐廷月说着,眼眶就湿润了。他顿了顿,又说起一件让他感到温暖的事。“指导员第一天来我们连队,晚上查铺时看到不少战士的衣服磨破了边,开了口子,第二天一早就让大家把需要缝补的衣物都交上去。我们当时还纳闷,这是要统一送去被服厂吗?结果当天晚上,我们就看到指导员坐在灯下,膝下堆着好几件军装,正捏着一根针,眯着眼睛,仔仔细细地穿线呢。”第二天早上,战士们发现自己的衣服不仅补好了,还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床头。

最让徐廷月印象深刻和感到温暖的,是郑喜亭独特的“谈心”方式。

“指导员找连里的同志谈心,不是在办公室里正襟危坐地说话。”徐廷月为我们模仿着郑喜亭的动作和语气。“他会很自然走到你身边,拍拍你的肩膀说,‘廷月啊,走,陪我去操场溜达一圈’,或者说,‘小张,今天月亮不错,咱出去走走’。”

“就那么一圈,也就十来分钟。可就是奇了,不管你心里多大的疙瘩,有多少想不通的事,跟他走这一圈,听他聊几句,回来的时候,心里就亮堂了,暖洋洋的。他从不板着脸批评人,总是先从你的角度想,帮你分析,让你自己明白哪里对了,哪里可以做得更好。他是真的为你着想。”

训练场上、日常工作中,郑喜亭都是第一个站出来。“干部带好头,战士才有劲头。”徐廷月说,这是郑喜亭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也是这么做的。

当时的司务长冯存伦补充道:“每次大扫除,他总是第一个拿起扫帚;每次劳动,他总是抢着干最脏最累的活。有一次修整训练场,需要搬运石块,他二话不说就扛起了最大的一块。战士们看见指导员这样,一个个都抢着干,谁也不肯落后。”

冯存伦动情地说:“他不是站在旁边指挥我们干,而是带着我们一起干,而且总是干在最前面。那次实弹投掷训练,他坚持要去,说新兵多,他不放心。”

“其实,他早就说过那句话……”冯存伦深吸一口气,仿佛要积蓄力量才能说出后面的内容。“他有一次找我谈心,说‘作为干部,作为党员,我早就做好了牺牲自己的准备’。后来事情发生了。现在回头想想,他会那么做,我一点都不感到意外。”

冯存伦的声音带着一种敬佩,“他用行动,践行了他说过的话。”

“那真是几秒钟啊,”冯存伦的声音不自觉地高了几分,“他真的是条件反射一样,大喊一声‘快卧倒’,就那么冲上去了。”

听着老兵讲述,郑喜亭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更加清晰、高大起来。如今,他生前所在的通信站,早已旧貌换新颜。然而,有些东西却没有改变。

徐廷月、冯存伦这些老战友,在郑喜亭牺牲后,将无尽的悲痛转化为力量。他们有的在岗位上以老指导员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热心帮助战友;有的在离开部队后,依然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他们时常回到老部队,给年轻官兵讲述郑喜亭的故事。

见到年轻战士们,冯存伦老人动情地说:“指导员的枪,我们当年接过了;现在,该你们接过去了!不仅要接过装备,更要接过他心中那份对战友、对部队、对国家的赤诚!”

如今,该连连长申洛萌,就是接过这杆“精神钢枪”的传承人之一。

2025年6月,上等兵赵殊瑶因生病住院,错过关键的话务业务基础训练。归队后第一次考核,她成绩垫底,眼神里满是失落。

为了帮助赵殊瑶,申洛萌和班长骨干召开碰头会,根据平日的周考成绩摸底,一起探讨“专属训练计划”,有针对性地给她“补短板”。

最终,在连长和班长骨干的关心以及自身的努力下,赵殊瑶在月考中取得了显著进步,还把自己的训练心得分享给同年兵。

像这样知兵爱兵的事例,在该站还有很多很多。如今的干部和班长骨干,依旧像当年的郑喜亭一样,把“心系官兵”落实在行动上。他们有关心战士冷暖的“知兵录”,有关心战士成长进步的“帮带对子”。无论是家庭突发变故时的及时援手,还是训练遇到瓶颈时的耐心点拨,或是思想困惑时的促膝长谈……一点一滴,与郑喜亭当年的身影遥相呼应,都是“把战士当亲人”的生动传承。

郑喜亭的生命定格在了50年前扑向手榴弹的瞬间,他的精神却如种子般,在他深爱的这片土地和军营里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一代代官兵,正沿着他的足迹,接过他手中那杆无形的钢枪,走向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