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里的“工业奇迹”
■宁江英 蒲 元
窑洞,作为中国北方黄土高原特有的建筑,在抗日战争时期承载了极为特殊的工业使命。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陕西宝鸡孔孔相连的窑洞中传出民族企业生产救亡的轰鸣——这便是申新纱厂在抗战烽火中锻造的“工业奇迹”。
卢沟桥事变后,为避免东部地区的工厂被日军破坏或掠夺,中国沿海地区工业企业开始内迁。1938年,随着日军兵锋直逼武汉,申新第四纺织厂也不得不面临搬迁。当时在武汉的中共代表团领导通过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促成武汉64家企业西迁,其中申新第四纺织厂等15家企业迁至宝鸡。
经过1年筹备,宝鸡申新纱厂于1939年8月正式复工。由于棉纱和棉布是制作被服、弹袋等军用品的基础材料,因此,申新纱厂的复工对于保障抗战军需意义重大。
就在申新纱厂上下以“多增加一分生产,就是多增加一分国力”为号召努力生产时,来自天空的威胁也日益增大。为最大限度防范日军轰炸,申新纱厂因地制宜,在宝鸡长乐塬北侧挖掘窑洞,将约70%的纺织设备搬入其中,开辟“第二车间”。
1941年2月,在克服重重困难后,全长约1.75公里、总面积约4800平方米的窑洞工厂竣工。24孔窑洞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其中长度在60米以上的有7孔,最长的达109米。4月19日,窑洞工厂正式运行。
抗战期间,日寇对宝鸡地区进行多次轰炸,申新纱厂更是重点攻击目标。由于纱厂主体已迁入窑洞,加之平时经常组织防空演习,工程队、灭火队、抢险队等预先准备、各司其职,纱厂上下无一伤亡,重要设备也都完好,周围群众还能进入窑洞躲避轰炸。
申新纱厂工人始终坚守岗位,坚持生产,源源不断地为抗战前线供应物资。在战火中,申新纱厂进一步发展壮大,利用404火车头、3000千瓦发电机发电,开办电厂、面粉厂、油脂饲料厂,并建成学校、医院,为工人及当地群众提供便利。1943年,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参观申新纱厂,并在后来出版的《枕戈待旦》一书中提到,申新纱厂的窑洞车间是他所见到的“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
在保证军需生产的同时,申新纱厂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宣传文化活动:指导工人排练演出抗日救亡主题文艺作品,如女工合唱的《流亡三部曲》《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厂办中学师生排演的《放下你的鞭子》等抗战街头剧,用艺术形式传递抗战精神;创办“惠工半月刊”墙报,及时介绍抗战局势;发动抗战捐款,如每年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全厂将节省下来的膳食费用捐给前线部队,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这些活动充分发挥了凝心聚力、鼓舞干劲的作用,增强了工人的抗战信心和凝聚力。
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申新纱厂共计生产棉纱6.2万吨、棉布43.2万匹及数量不小的医用纱布、药棉,为抗战前后方供应了大量军需和民用物资。在我党指导和帮助下,纱厂还通过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西北区办事处向陕甘宁边区转运了相当数量的棉纱、棉布等物资,有力支援了敌后抗日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八十余载风雨历程,抗战精神永远传承。宝鸡长乐塬窑洞工厂作为中国人民在抗战时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彰显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困境中顽强崛起的不屈力量。如今,它已成为一处珍贵的抗战工业遗产,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娓娓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永志不忘的峥嵘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