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江南小延安”
■胡建新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作者供图
在太湖西南岸的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抬眼望去,满目皆是秀美景色。这片钟灵毓秀之地,不仅孕育了江南水乡的温婉灵秀,更镌刻着新四军浴血抗战的壮丽史诗——18处新四军苏浙军区旧址星罗棋布,其中15处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长兴县煤山镇温塘村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是一座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的宅院,后来成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1纵队司令部。在3400平方米的院落内,矗立着镶嵌“N4A(新四军英文首字母)”金色大字的纪念碑和栩栩如生的“军民鱼水情”雕塑。
馆内珍藏着750余件革命文物、420多幅历史照片,其中包含新四军苏浙军区司令部发布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对日本驻军通牒》等珍贵史料,及军区兵工厂制造的武器等实物。每一件展品都如实记录着新四军官兵英勇抗战的雄壮历史,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时光回溯到1943年秋,北风裹挟着硝烟,将苏浙皖边区的天空熏得昏黄。日军大肆进犯苏浙皖边区,危难之际,新四军第6师16旅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从苏南向苏浙皖边区挺进。年底,这支部队已在长兴仰峰岕稳稳扎根,像一把钢刀插入敌后,开辟出郎溪、广德、长兴抗日根据地。他们以崇山峻岭、丛林深壑为屏障,与日伪军展开殊死战斗,让不可一世的侵略者尝到了正义之师的铁拳。
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广场西侧,是开国大将粟裕的骨灰敬撒处。墓碑周围,前来敬献花篮、鞠躬哀思的人络绎不绝。长兴县是抗战时期粟裕同志居住时间较长的场所。他戎马一生,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不计其数,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选择将一份骨灰留在长兴,以此表达对那段岁月的深切怀念。
1945年1月6日,粟裕率新四军第1师主力驰抵长兴,与第16旅会师。1月13日,新四军苏浙军区在嘹亮的军号声中宣告成立,粟裕任司令员,并以华中局党代表的名义统一指挥浙西、浙东、苏南、皖南党政军工作。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伊始,便迅速向浙西日伪军发起猛烈攻击,建立了浙西抗日根据地,使浙西和苏南连成一片,成为对日寇大反攻的坚强基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新四军苏浙军区根据中共中央的命令,向浙西、苏南和皖南等地的日军发出最后通牒,限令其在24小时内向新四军缴械投降;向上述地区的伪军、伪警及一切伪组织发出紧急通告,限令其立即反正,听候编遣。然而,日伪军却拒绝向新四军投降。16日起,新四军苏浙军区按照原定计划,向日伪军占领的城镇和交通要道发起全面反攻。在我军猛烈的攻势下,城内驻扎的敌军被迫弃城逃窜。19日上午,长兴县城宣告解放,城内举行了群众大会,庆祝胜利。
长兴县素有“江南小延安”的美誉。在长兴驻扎期间,新四军苏浙军区先后建立了兵工厂、被服厂、后方医院、苏浙公学、银行兑换所等,形成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机构。这些机构的旧址分布在长兴县的各个村庄,当年人们在那里边战斗、边生产、边生活,即便经历诸多苦难,但内心充满希望。如今,望着四周漫山遍野生机勃勃的景象,不禁令人感怀,这或许正如他们所愿。
硝烟散尽,换了人间,悠扬的江南小调取代了当年的枪炮轰鸣。漫步温塘村,修竹摇曳,清泉淙淙,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农家乐掩映在绿荫深处。从温塘村观景台上远眺,浓荫郁郁的山峦与波光粼粼的太湖交相辉映。风过处,草木沙沙作响,恍惚间,那声响里似有当年新四军官兵的冲锋号角,在耳畔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