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军民在装备劣势下的绝地反击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陈益朗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8-01-04 15:35

抗战后期,八路军也拥有了榴弹炮等重型武器。

武器平等之后

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曾经说过:中国的军队如果予以良好的训练和装备并领导得好,堪与世界上任何一国的军人相媲美。的确,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中国军人从来不缺,如配以精良的武器装备,则更是如虎添翼。

抗战中期,内迁至西南、西北地区的战时工业恢复生产,国民政府的武器生产开始逐渐满足国内部队的装备需求,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式装备的大量引进,更是让国军的武器装备焕然一新。而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次次胜利中缴获了大量武器,加上军事工业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历程后,也基本做到了“无军火缺乏之虞”。到这时,中国军队终于可以“以其与敌同等之武器在国内与日军作战”。

1943年秋,八路军和新四军带领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对日伪军开始局部反攻。此时的人民军队再也不是当年“军装不备,弹药不充,枪械不补”的“叫花子”部队,自行研制或仿制的掷弹筒、小迫击炮、平射小炮,以及山炮等重型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了强大的威力。白田钦太郎在《春二回忆文献·概述》中写道:“中共军队在急速增强兵力,他们在山里开设兵工厂,大量生产武器……面对实力增强的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渐渐陷入苦战之中。就算得到一点点可怜的兵力补充,也是一眨眼就被淘汰光了。” 

在正面战场,1945年4月的芷江战役是中日双方的最后一战。此役,日军被打得死伤惨重,弹尽粮绝,士兵只能以野菜和水充饥,陷入了日军侵华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惨状之中。与此同时,远在国门之外的缅甸,装备了美式武器的中国远征军也显示了抗战初期无法比拟的作战能力。他们对日军数个王牌师团的歼灭性打击,让第33师团司令长官本多政材中将坦言“活到现在还没有尝到过如此悲痛的滋味”,许多日军士兵逃跑时甚至在传单和木牌上写下求饶的话:“支那兄弟,你们胜利了,不要再追了吧。”

1945年8月,在华日军派代表来到芷江向中国军队请降,穷途末路的日军不得不向被他们伤害得百孔千疮的国家低下了高傲的头颅。至此,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上空燃烧的“太阳”终于敛起了它的血色。

时代之问

无血性,则战之不勇、拼之无力。八年以劣胜优的抗日御侮告诉我们:一支军队,如果没有气壮山河的血性与豪迈,任凭武器多么先进,终究是打不了胜仗的。

今天,强军梦引领下的中国军队正在实现战略性转变,一个时代之问令人警醒:我们是否依然保持着当年军人的虎狼血性?

我们完全有理由把问号拉直。虽然武器装备的飞跃式发展让“刺刀见红”的战争模式渐行渐远,但敢于亮剑、勇于牺牲的铁血精神在中国军队却永远不会过时。汶川地震中,冒死空降,惊天一跳的15名空降兵,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把演习当战场,耳朵被剐掉后强忍疼痛完成任务的武向军,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钢铁意志……中国军人满腔的英雄情怀和峥嵘气质早已化作血性,融入了血脉和灵魂。

武器是剑柄,精神是利刃,中国军人必将承袭先辈的英雄本色,让血性伴随“能打仗、打胜仗”的砺剑之路,锻造出更加锋利的血性之刃。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