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海军“沃斯堡”号近海战斗舰 资料图
中国网3月7日讯 据美国《海上力量》杂志2015年2月26日报道,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乔纳森•格林纳特上将2月26日表示,美国海军将于2016年向西太平洋地区轮换部署第3艘近海战斗舰(LCS),以替换目前部署在新加坡的“沃斯堡”号近海战斗舰,旨在继续将新加坡樟宜海军基地作为前沿部署基地。格林纳特还表示,到2017年,在新加坡执行过前沿部署任务的美海军近海战斗舰将达到4艘。
在“由海向陆”战略转型中诞生的“近海战斗舰”
从二战以来直至冷战结束前,美国海军一直是一支远离本土、横跨大洋进行作战的远洋攻击海军,追求在全球海洋中部署大型战舰,旨在谋求海洋控制权。但随着苏联解体及冷战的结束,美海军认为,美国已成为当今世界海上实力最强国家,具备了名副其实的制海权。在未来,美海军大规模的海上作战将越来越少,远洋作战已不再是美海军的重点。美军今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局部地区冲突对美国利益构成的损害以及针对美国本土与海外盟国的恐怖袭击等,作战区域也主要集中在许多国家的近海海域。
在20世纪90年代海湾战争中,美国舰队开始在敌对方海岸水域履行军事行动。所有作战都集中在近海,危险日益增多,发生过多次美海军先进大型水面舰艇在近岸执行任务被老式水雷击伤事件,其中甚至包括先进的“蓝岭”指挥舰。一系列的行动不力暴露出“先进大型舰艇缺乏近岸水雷战能力”的弊端,凸显了美海军战略思维盲点。因此,美海军战略开始从过去的“远洋作战”逐步过渡到“由海向陆”。美军舰艇的主要作战范围将从远洋转向近海,这意味着未来在控制远海制海权的同时,重视近海区域的争夺,并伺机从近海对陆地发起攻击。
为了响应战略转型,美国海军在21世纪初提出“近海战斗舰”的概念,该型战舰主要进行跨海近岸作战,为航母编队充当急先锋,夺取近海控制权。排水量控制在3000吨以内的近海战斗舰是美国海军实现“由海向陆”战略转型的关键,它具有近海制海功能,可以完成传统大型水面舰只不能完成的作战任务。“近海战斗舰”是美国海军军事战略由远洋走向近海的重要标志,是美国旨在统治世界近岸水域的重要海上力量,堪称是革命性的新一代海军舰艇。
美国发展“近海战斗舰”的目的不仅是试图拥有远洋型近海作战能力,还将是美军事力量网络化和全球化作战的重要组成。在美国海军《21世纪海军:新时代作战概念》转型文件中,美海军转型构想提出部队网络化和全球作战概念,通过创新的概念和技术,把海洋、陆地、天空、空间和计算机网络空间,以前所未有的程度综合到一起,极大地提高精确、抵达、连接能力。
以作战性能强悍,角色灵活多变被誉为未来“全能战舰”
近海战斗舰的突出特点是小型、快速、机动、吃水浅、火力强,能根据任务需求灵活组装、搭配不同的武器模块系统,使其在反潜艇、反水雷和反水面作战的技战术性能方面有质的提升。它能对面临的各种威胁做出反应:能攻击和躲避水面舰艇特别是高速密集小艇;能切断潜艇接近的途径;并可从容地进行反水雷作战。此外,近海战斗舰还具有良好的雷达探测规避能力和通信指挥能力,能秘密行驶至敌方海岸线附近协助特种部队执行秘密任务。因此,近海战斗舰不仅可用于传统的作战模式,还将具备对付敌方“非对称作战”的能力。
当然,“近海战斗舰”并不仅仅意味着“近海”作战,它还能担负保障美军顺利进入近海地区的任务。近海战斗舰具有自动化设计,舰员控制在50人以内。动力系统采用2台燃气轮机,最高航速可达60节,巡航时速可达30节。另外,美国海军要求该级舰的运能比同吨位战舰高50%,堪称高速“海上卡车”。其舰体采用可重新组合的开放式结构,能根据任务需要组装、搭配不同的武器模块系统并实现“即插即用”。这种“可配置的任务模块”使其能够在反潜战、反水面战、水雷战等三大领域快速“转换角色”,同时还能配合特种部队实施海上渗透,堪称美军未来的“全能战舰”。
美军近海战斗舰除须应对水雷、反舰导弹和自杀式攻击小艇的袭击,还要提防岸上火炮、火箭、机枪和单兵火力,并进行有效攻击。为达到以上目标,美军近海战斗舰的设计被“拆分”成两部分:核心单元与任务套件。核心单元包括舰体载台、动力与航行操作系统以及其他必备的基础系统等,目的是保持战舰的基本作战能力,如攻防、导航等。除了舰炮、导弹等常规舰载武器外,近海战斗舰搭载多架H-60型直升机,此外,舰上还配备3架“火力侦察兵”无人机、无人水面航行器、遥控猎雷系统以及无人水下航行器等尖端沿海“近战武器”。在离敌人最近的地方,“隐身”必不可少,美军近海战斗舰船体、上层建筑和桅杆均采用带有倾角的多面体和全封闭设计,以散射雷达射波。同时还采用雷达吸波涂料和隐藏于舰身内的多功能垂直发射装置,以降低雷达信号。此外,战舰还采用喷水推进技术,使水下振动和声响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