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坦克生产基地这样缔造传奇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陈珑茏 范晓苏 张丽虹责任编辑:武千妍
2017-09-01 04:00

“独臂焊侠”在焊花中绽放精彩

坦克制造离不开先进的现代化制造工艺,更离不开像卢仁峰这样的“金牌工匠”。

驾驶舱焊接在各国坦克生产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一道难题。卢仁峰是一机集团首席焊工,他练就了一手绝活,能用一只手完成焊接。

20多岁时,卢仁峰就已经是集团里的技术“大拿”。然而,一场意外事故让卢仁峰的左手完全丧失工作能力。但卢仁峰舍不得这份工作,决心练就单手焊接的能力。

那段日子,卢仁峰常常泡在车间,硬是靠牙咬焊帽的方法,反复练习单手焊接。为了提高单手焊接技能,他每天坚持焊完50根焊条,5年后,他突破人的生理极限,成为焊接技术领军人。

但让卢仁峰没想到的是,更大的挑战随之来临。当时,我国正研制新型主战坦克和装甲车辆,这些新型战车使用的特种钢材焊接难度极高。

一年时间里,卢仁峰做了上百次试验,终于对新型钢材的性能了如指掌,仅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的声音,就能听出其中碳含量有多少,应该采用怎样的焊接工艺。在穿甲弹冲击和车体涉水等试验过程中,他焊接的新型坦克车体坚如磐石、密不透水。

几十年来,卢仁峰凭着一只手推动了焊接技术一次次革新,取得了“金属材料与焊接材料的寻用匹配法”“HT火花塞异种钢焊接技术”等多项成果,被大家誉为“独臂焊侠”。

一机集团董事长白晓光说,从我国最早的59式坦克,到现在新型轮式装甲装备,工厂不仅是我国坦克的“摇篮”,更是“大国工匠”诞生的“摇篮”。除了卢仁峰,全国劳模“切削高手”宋殿琛、毫厘间追求极致的“钳工大师”张学海等一大批“金牌工匠”都在这里诞生,成为 “一机制造”最闪亮的名片。

军民融合闯出发展新天地

8月15日,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作为我国第三个军工资产企业整体上市。

荣耀的背后,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大宗军贸合同的收尾和国内军品订单的减少,一机集团陷入了“无米下锅”的窘境。一机人按照中央指示精神采取了一系列企业转型发展措施。

但是,从单一军品生产向军民结合转变,从靠国家计划、靠军品吃饭向自负盈亏、自主发展转变,这面临的困难不比白手起家小。一机集团质量管理部检验员王宇记得,那时候,他们养过猪,做过汽水、缝纫机、自行车,但都是昙花一现。

“根本出路在于变革。”王宇说,那时候,工厂一方面举起改革的“手术刀”,打破壁垒;另一方面,张开双臂拥抱市场,建立有限责任制的现代化企业制度。1998年12月,一机厂改制为公司,之后经历数次转型。

工厂从制度上破旧立新的同时,在生产经营上也打破了单一的军品生产模式,利用强大的军工技术优势,大力开发民用产品,建设军民融合的新型企业。一机集团始终把新产品的研发放在重要地位,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中国第一辆与国际接轨的重型卡车、中国第一批铝合金运煤敞车、中国第一家获得美国API证书的石油机械供应商、首辆特种装甲消防车……如今,公司产品拥有5大类40多款,部分产品具备国内外一流水平。

此外,工厂还将民用技术“反哺”军品生产,通过外贸装备查找问题,并在新装备研制上进行改进完善。

如今,一机集团不仅形成轮履结合、轻重结合、车炮一体协调发展,服务多军兵种的研发生产格局,而且实现了涵盖战斗、保障、火力打击和一体化信息装备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主战坦克和轮式装甲车研发制造基地。

(版面制图:侯继超)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