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参军”|民企集结,如何从社会热词变成社会现象?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陈良山 蒲云龙责任编辑:岳修宇
2017-10-15 02:07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参军”领域亮点纷呈。伴随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民参军”更是从一个社会热词逐渐变成一种社会现象。

透过热潮,看到的是军民融合这一国家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强大动力,为强军兴军事业带来的勃勃生机。可以预见,军民深度融合作为“落一子而全盘活”的重大战略举措,将在未来发挥更加举足轻重的作用。

请关注今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喜迎党的十九大”特刊——

民企集结,破障前行喜事多

——体验融合共享新成就

■陈良山  蒲云龙

战役如何推进

“智囊团”锦囊妙计不断

全国工商联的最新统计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民参军”现状:参与数量——在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注册的民营企业6000余家;参与广度——覆盖先进材料、先进制造、隐身仿真、惯性导航、雷达探测、航空动力、卫星应用、核安全等40多个技术领域;参与深度——在前沿技术和高端装备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承担任务由元器件、零部件等配套任务,进入整机或主战装备领域。

如果将“民参军”比作一场正处于初期阶段的战役,可以说,尽管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还远远未到庆功之时。想要再创佳绩,务必一鼓作气,既要靠决策者宏大的战略眼光、全球思维,还要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囊团”一个个锦囊妙计。两者兼备,即可确保“民参军”向纵深推进更有信心和底气。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智库建设呈现出高水平、高质量、多功能的发展趋势。早在2013年,中船重工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就提出了武器装备生产“四证合一”的政策建议,被国家和军队主管部门采纳,并研究编制了联合审查有关工作细则,成为“民参军”准入简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年初发布《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6》,对“民参军”向纵深推进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军民融合领域一位专家建议,将来组建军民融合智库联盟,功能定位一定要搞准,支撑力量一定要搞清,服务对象一定要明确。其中任务之一就是助力“民参军”更好更快发展,真正发挥国家级智库合作平台的作用。

渠道如何拓展

“开山匠”修出康庄大道

“民参军”好比在山间开路,要修一条更宽阔、更通畅、更平整的路,自然少不了优秀的“开山匠”。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和军方都在对“民参军”进行着努力探索,许多好的“修路”方法得到推广。

深圳市南山区率先尝试,确定了民企直接参军、民企通过收购重组军工企业解决资质认证门槛、军转民再参军3种不同方式;浙江省率先进行的军民融合特色小镇建设集“产、城、人、文”功能于一体,比传统产业园更具发展活力;财政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训练管理部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军民融合创新大赛,发挥国家级展示平台、引导平台和对接平台的作用,成功发掘大量优秀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增强了军地企业交流。

道路宽敞了,还要更加平整。横亘在军地之间的信任问题一直是一道“民参军”难题。对民企的偏见不破除,“民参军”就容易遇到“绊脚石”。信用体系建设的探索,就是为了让“民参军”之路更加平坦开阔,走起来安全舒适。今年3月16日,工信部军民结合推进司正式发布军民融合科技服务机构推荐名录,首批确定51家——有人比喻,这等于给“民参军”搭建了3座桥:“信任之桥”“信誉之桥”和“诚信之桥”。在中关村,由政府指导军地企业建立军民融合产业联盟,需求对接由“点对点”升级为“点对面”,进一步为军方解决了后顾之忧。一系列成功的实践,“民参军”路子变得更加灵活和便捷。

军方表现同样令人欣喜:今年7月1日,空装创造条件,让122家优势民企进入战机修理行列,被称作“开闸放水”之举,军事需求决定“谁上”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正是在这群“开山匠”们的辛勤劳作下,“民参军”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民参军”范围更加向纵深推进,“民参军”层次有了显著提升,一条康庄大道正呈现在人们眼前。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