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手游成众矢之的 我们怎样与手游"争夺"孩子?

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李广
2017-07-07 11:05

新华社杭州7月5日电 日前,部分热门手机游戏成为舆论众矢之的,有孩子用家长手机玩游戏花费4万元,有孩子因玩手游与家长发生矛盾而跳楼……究竟是什么让“熊孩子”沉迷于手游?我们怎样与手游“争夺”孩子?

沉迷手游的“熊孩子”

6月下旬,杭州一位13岁男孩因为玩热门手机游戏,被家长训斥了几句就跳了楼,引发强烈社会反响。

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诊创伤外科副主任赵国强说,刚接诊的时候,小朋友嘴里会说一些平时玩的游戏的东西,一些专业术语。入院3天后,小朋友整个情绪比之前稳定一些,疼痛也好转了。但身体一些部位粉碎性骨折,对他未来肯定会造成一定影响。

孩子的父亲告诉记者,孩子“每天玩多少时间,花不花钱,我不知道,反正每个月给他的零花钱都没有剩下的”,“他玩这个游戏很痴迷的,那天从楼上跳下去,送到医院的时候很清醒的,还说要手机登陆账号。”

7月初,杭州夏衍中学教师蒋潇潇的一篇文章认为智能手机游戏成为了新时代的“黑网吧”,“我比很多家长都要痛恨看到孩子们沉迷手机的样子:那种专注、那种迷恋、那种爱慕、那种笑逐言开……那种表情是我们一直渴望从孩子身上得到的,也是他们一点点都不舍得给予我们的,更是孩子在成长之后渐渐消逝掉的。”

专家指出,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游戏本来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特点上看,他们喜欢竞技性的游戏,也更热衷于在团队和集体中受到关注。甚至有的孩子会因为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在玩而去跟风。

“时至今日,网络游戏已成为青少年的社交方式之一。”国家二级作家、浙江少年作家导师团导师涂国文说,据他了解,现在孩子们打网络游戏,常常采用组团作战的方式,很多孩子还为此特别组建了微信群。

手游为何在青少年中如此风靡?

一些网友呼吁对这些沉迷手游的“熊孩子”进行严格教育,要从游戏世界里把我们的孩子“争夺”回来。

“我曾问我的学生们,玩不玩手机游戏。学生们纷纷表示,除了高考,讨论最多的就是手机游戏,身边很多人玩。”曾担任五年中学教师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师伍肖说,智能手机和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为“多人联机在线竞技游戏”的风靡创造了条件。

涂国文认为,在手游风靡的现象背后,要看到青少年的这些心理情绪:一是家长太忙,陪伴时间少,手机成了重要玩伴;二是学习压力大、内容枯燥,而手游却新鲜、刺激;三是在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获得一种成就感、认同感。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孩子来说,游戏不仅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手段,更能从中找回失落的自尊心。

网民“朱棒”说:“解决问题的根本应该是教育环节,家长老师学校正确引导孩子丰富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在小孩普遍沉迷网络手机的现状。”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健说:“实际上我读大学的时代,‘红色警报’、‘星际争霸’等网络游戏就引起过当时媒体的关注和教育界的讨论。只不过在移动终端和移动支付的基础上,手游又更具诱惑。加上暑假的到来,又进一步放大了这种忧虑。”

怎样与手游“争夺”孩子?

腾讯游戏日前宣布,7月4日起,以热门手游《王者荣耀》为试点,推出健康游戏防沉迷系统的“三板斧”:对未成年人每天游戏登录时长、升级成长守护平台、强化实名认证体系等方面进行防沉迷限制。

网络游戏企业加强自律,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又该协同发力?

“苏格拉底说过,不让土地杂草丛生,最好的做法是在上面种满麦子。”

王健说,这代孩子是“数字土著”,不可能不接触网络和网游。物理阻断、心理阻断的方式根本无法实现。要和网游“争夺”孩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为青少年儿童设计更具吸引力、更有获得感的校内外活动体系。

伍肖认为,首先在制度层面,对无年龄门槛的游戏进行限制,势在必行。其次,学校教育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信息技术和社会等课程的设置应当与时俱进,让孩子们了解游戏背后的研发激励和产业特性。

西安文理学院教授魏奇认为,我们需要理智地分清政府、网络游戏企业、学校与老师、家长与学生等各方的权责与边界。例如,当自己的孩子如果陷入网络依赖的话,作为家长,是否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教育有缺陷?

专家们建议,身为成年人的家长应做反思。“不少家长本身也有手机依赖症。家庭教育应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不能说学校不允许玩手机,但回家后全家一块玩手机。家长应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和引导。”伍肖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