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热点透视>>正文

吹响制胜号角:通过“六力”强化战斗力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张晓艳责任编辑:刘航2014-04-08 04:11

创新战斗力 增强制胜力

——关于战斗力生成方式的哲学对话

●军事软实力与军事硬实力是部队战斗力的两大组成部分,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互为条件又互相支撑,共同决定军事活动水平和效率,关乎战争制胜。

●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要素,其中人的要素至关重要,是诸要素的核心并渗透于其他要素之中。

●凝聚力、鼓舞力、文化力、创新力、整合力、瓦解力的生成,既是战斗力生成过程,也为战争制胜做了铺垫。

现代战争制胜基础,本质上就是战斗力的提升。战斗力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既不能有缺项也不能存在弱项。在未来立体多维的信息化战争中,人的因素更加凸显。军事软实力通常包括一支军队所体现出来的凝聚力、鼓舞力、文化力、创新力、整合力,以及瓦解对手的能力,构成这些力的核心是人。为探讨如何更好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转化问题,笔者采访了多年从事军事科技哲学研究的解放军理工大学钱振勤教授。

筑牢理论之基:探索战斗力生成模式与哲学内涵

南京政治学院张晓艳博士(以下简称“张”):科学技术在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军队战斗力生成模式。请问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转变需要遵循哪些内在规律?

解放军理工大学钱振勤教授(以下简称“钱”):战斗力就是武装力量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特定时代的军队战斗力实际上是该时代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军事上的集中体现。至于模式,它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通过模式可以多次使用那些已有的有效解决方案。战斗力生成模式是指军事系统中由与战斗力生成相关的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有机体系,是衡量军事系统效能的重要指标。战斗力生成规律,本质上就属于战斗力生成模式,它是现代战争制胜的基础和铺垫。军事软实力建设必须遵循战斗力生成规律,不仅要遵循军事变革的一般规律,还必须符合中国特色。

变与不变的规律。这涉及到保持本色求创新的问题。变化的是战场环境,不变的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物质基础,但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谁把人与武器的关系处理得更好。某种程度上讲,武器装备是未来信息化战争的不变量,而人的因素则是可变量。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是军事仗、政治仗、经济仗和外交仗的集合,追求战争制胜需要增强参战人员的爱国精神和战斗意志,为维护祖国统一和主权安全迸发出坚强的精神作用力。

动态与静态的规律。这一规律要求把战斗力区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静态战斗力是军队投入作战之前的基本能力,包括人员的教育训练、武器装备效能等。动态战斗力则取决于作战谋略、战斗精神和战略战术等因素,同时它还与作战目标、作战思想和作战环境等有着明显关联。作战中,静态与动态战斗力互相转换互相影响,涉及平战转换、战争潜力转变为实战能力等。要实现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质战斗力的快速生成,就要做好静态与动态的转换工作,确保转换顺畅、平战结合紧密。

内因与外因互动规律。战斗力生成包含获取和发展两个方面。获取是内因,发展是外因,两者有机结合,双向联动。获取体现在解决内部矛盾上,在现有的人、武器、编制体制等条件下,通过理论研究、训练实践和战斗精神培育等,改善人与武器装备的融合程度,提高战斗人员素质、武器装备性能,从而提高战斗力。发展则体现为解决外部矛盾,主要指构设或改变军队的作战环境、组织形态和社会舆论环境等,即在现有物质技术条件下,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设计。

局部和整体的规律。把握局部和整体规律,就是要突出军事软实力向战斗力生成的要素创新性。目前,“组合结构”已成为军队战斗力生成和追求战争制胜的关键环节。战斗力生成不外乎两种:一是简单的复制扩容,即从一个作战单元变成两个。这种机械的重复不是我们所追求的模式。另一种则是在现有物质技术条件下,探求最有活力的变革元素,对传统战斗力单元进行重组,构建新型作战单元。这些新型作战单元或模块组合,或力量契合,或行动联合,构成战斗力生成的全新模式。加快推进军队战斗力生成,就要尽快适应这种全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