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热点透视>>正文

美国军方顶级战略大师:应停止建造巨型航母

来源:科技日报作者:杨晓琳 李婷婷 石海明责任编辑:康哲2015-01-14 09:52

“尤达大师”和他的“绝地武士”们

安德鲁·马歇尔是五角大楼唯一一个历经整个冷战时期的战略思想家。长期在该领域工作,他的周围逐渐汇聚了一批支持他的改革者,这些人赞同马歇尔的思想,并乐意为其工作,他们自称为马歇尔的“门徒”,将国防部基础评估办公室称为“圣·马歇尔殿堂”“安德鲁的预备班”,而其批评者则根据马歇尔“尤达”的称号,调侃地把这些人称为“绝地武士”。这些称号流传甚广,以至马歇尔的一位朋友也曾经以《星球大战》做过类比,说道:“为了学到尤达的教诲,必须研究绝地武士”。

马歇尔的众多“门徒”不仅在国家安全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还广泛地渗透在政治、经济及国防工业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张庞大而影响深远的关系网。1997年,当新任国防部长科恩提议削弱国防部基础评估办公室的地位时,詹姆斯·罗什立即发起反击,以保护自己这一方的人。马歇尔在媒体界的朋友也参与进来,以《华盛顿时报》《航空周刊》《每周标准》和《华尔街期刊》等媒体为阵地发起了支持马歇尔的舆论战。他的一位“门徒”在《华尔街期刊》上写道:“美国人晚上睡觉前不会担忧我们是否能在下一场战争中获胜,而安德鲁·马歇尔则会。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应当为这一问题而担心:马歇尔即将被一群无知和官僚的五角大楼官员们流放到外西伯利亚。”反击无疑取得了效果,科恩撤回了提议,马歇尔的地位纹丝不动。

“军事事务变革”思想横空出世

以马歇尔低调的处事风格,“绝地武士”们之所以能死心塌地地聚集在“圣·马歇尔殿堂”中,无疑与马歇尔十分明确且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军事事务变革”的概念,这一点很有可能使马歇尔名垂史册。

马歇尔十分关注技术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关注的不是武器装备中包含多少最先进的技术,而是一直强调,现代军事装备要面向战争形势。在他看来,没有什么先进武器具有永恒不动的地位,其暗指的对象包括核航空母舰、主战坦克和下一代战斗机F-22等项目。马歇尔认为,这些令美军引以为傲的项目在未来的战争中将不再是主角,因为他们更易遭致敌方袭击,并且,一旦遭到损失,又会因其高昂的价格给美军带来难以承受的损失。

在马歇尔的这一战略思想中,有一点颇发人深省:技术变革如果不面向战场的实际形势,很有可能成为死亡的陷阱。他敏锐地指出,现代战争已经是信息化时代的战争,美国应当进一步有意识地开发远程精确武器和能够使美国控制战场信息的技术。如持续开发新武器系统的体制,加大研制远程战斗机、无人机、新式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力度,采购更多的系列空中加油机,并尽可能采用像潜艇这样不易锁定的武器。

他还提议,海军应该停止建造巨型航母,设计新型的轻型航母,并提高它们抵御导弹袭击的能力。此外,在他看来,美军还应探索新战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将无法继续使用部署在世界各地的前沿基地,因此,应尽可能减少未来美军需要的援助,并且不应在敌方导弹的射程之内储存太多军用物资。

因为过于激进而与众不同的战略思想,马歇尔被某些媒体称为“未来主义者”和“激进的变革者”。凡是变革势必会遇到阻力,马歇尔也不例外。他所面临的反对一部分源于思想方面的因素,像核航母、F-22等武器是各军种引以为豪的掌上明珠,马歇尔的反对深深刺痛了他们骄傲的神经和对这些武器的感情;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利益的考虑,一种武器,特别是像航母、战斗机这样耗资巨大的武器,总是不可避免地牵涉到众多相关的利益集团(如大型军工业集团、这些集团所在区域的议会成员,等等),变革如果触碰到这些集团的利益,自然会遭到反对。

在世界安全领域产生重要影响

是五角大楼的导师,还是妄想症患者?无论是关于安德鲁·马歇尔的定位,还是其军事战略思想,关于他的所有问题似乎都存在争论,无怪乎同一时期媒体对他的评价截然不同。马歇尔现已93岁高龄,自世纪之交突然因媒体的关注而红火过一阵之后,关于他的报道如今极为稀少,他重又归于本属于他的一份平静。并且,一如既往,他对赞同和批评都不置一词。

然而,与他的沉默相反,不论是他的“绝地武士”们,还是他的“军事事务变革”思想,都在美国乃至世界安全领域产生了也许并不振聋发聩,但绝非昙花一现的重要影响。姑且不论正确与否,他的战略思想至少在提出之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对于战略研究者来说,这本就已经是很高的成就,而他关于“军事事务变革”的许多真知灼见,更是对信息化战争时代中如何利用新技术力量提出了高瞻远瞩的见解,其中许多直到今天仍极具启发性。就为这一点,安德鲁·马歇尔的名字也值得在国家安全战略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或许正因此,美国前海军部长理查德·丹泽最近在谈到马歇尔的继任者时说,马歇尔最终的继任者所必须维持的一个关键特性是,“做一个能够深谋远虑并具有独创性的人。这个继任者不需要成为安迪的影子。”

(作者杨晓琳 李婷婷 石海明 单位:国防科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