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正文

多些反常态训练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胡映卫责任编辑:刘航2015-04-28 16:04

所谓常态,是指固定的姿态或平常的、正常的状态。部队的常态训练是指基础课目训练、分专业训练、合成训练等平常的、正常状态下的训练。反常态训练是指紧贴实战需求,应对超出部队平常、正常状态的问题进行的训练,也可以说是对突破部队依据自身实际、任务过程、作战情况所设定的逾越面临危险的临界线、临界点或临界域而进行的针对性训练。

《礼记·中庸》提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个“预”就是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着眼能打胜仗,预有准备地进行反常态训练,具有巨大的实战价值。

反常态训练能够有效保存自己。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揭示了战争的一个基本规律。对部队和官兵来说,无论是非战争军事行动还是作战,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危及自身生存的困难和风险。如果没有足够的训练准备和应对素质,就可能临阵慌乱、处置失措,从而陷入灭顶之灾。只有对那些可能危及自身生存的危险隐患,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加以防备,有针对性地进行反常态训练,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在危机中临危不惧、有序处置、化险为夷。1963年4月,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马萨诸塞州海岸线350公里外突然沉没,艇上129人无一生还。事后分析,该艇下沉的原因是潜艇在水中航行时突然遭遇强烈内波,因应对不力,下沉超过潜艇最大安全下潜深度,耐压壳破裂被毁。

反常态训练能够达到出奇制胜。兵无常态,战无定式。“训练场上意外越多,战场应对意外的招法就越多。”部队遇到困难或强敌,不是官兵灵光闪现或拍脑袋就能出计策、拿方案的,要靠平时不拘一格的反常态训练,掌握更多的反常态应对方法手段,才能成竹在胸,快速自如地出奇兵、出奇计,用诡变、欺诈等策略克敌制胜。

反常态训练能够增强战斗自觉。实践表明,只有那些平时反常态训练抓得扎实的部队和官兵,在任务和情况复杂变化的情况下,才能够稳住阵脚、主动应对、积极行动,才能有向前冲击的力量和完成任务的创造激情。

运用底线思维,对部队现行的运行常态可能出现哪些风险和挑战,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进行想定和谋划,科学设置反常态训练内容,才能切实做到防患未然,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

抓好恶劣环境下的应急处置训练。从当前部队训练、执行任务和作战情况看,虽然反常态的具体形态和标准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性,即都是部队面临的环境与常态相比异常恶化。这就要求在反常态训练课目设置上,必须把复杂环境中应急处置作为重点突出出来,特别是要抓好复杂电磁环境下如何保持通信联络、如何保持信息化武器不失灵、如何抗击敌人远程攻击,高海拔地区如何有效分配体力、如何利用山地地形优势打好攻防仗,确保部队在复杂的、恶劣的环境变化中发挥出应有战斗力。

抓好时间紧迫情况下的快速反应训练。古代兵法强调“速则乘机,迟则生变”“时不再来,机不可失”“兵贵神速”,说明战场上抓住时机、争取时间就能够把握主动,赢得作战胜利。反常态一般都伴随着突发性等特点,要求处理的时间非常短促,超过某个时限危险就会真正转化成危害。因此,反常态训练必须抓好时间限制,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抓好装备受损情况下的自卫抢修训练。当今时代,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深刻演变,武器装备性能越来越先进、结构越来越复杂、系统越来越精密,在部队战斗力构成要素中所占比例也有所增加。一旦武器装备受到损害,部队战斗力就会急剧下降,自保都会非常困难。由此可以看出,必须把武器装备受损情况下的自卫和抢修问题列入反常态训练。一方面,把友邻单位的火力支援和自己尚存火力结合起来,搞好所在部队内武器装备的互补训练;另一方面,努力实现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搞好自我维修保障训练,尽快恢复战斗力。

抓好减员情况下的重组配置训练。不管是非战斗减员还是战斗减员,都必然影响整体的系统作战功能。如何把这种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关键还靠平时的反常态训练,针对不同程度人员减少进行人员重组配置训练。通过反常态训练,实现主观与客观、胆略与策略、智慧与技术的辩证统一。具体来讲,区分不同岗位、不同人员情况,科学配置现有人员到重点岗位和多岗位发挥作用,使现有人员协调运转,做到船照开、车照跑、弹照打,保持整体应对敌人的综合力量。

(《解放军报》2015年4月28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