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八一观点>>正文

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警民融合深度发展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陈海锋责任编辑:黄杨海2015-05-08 22:15

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警民融合深度发展

■陈海锋

习主席指出,要拓展军民融合的领域和范围,积极推进国防经济和社会经济、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部队人才和地方人才兼容发展。警民融合是武警部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器”,是加速战斗力水平跃升的“倍增器”。推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警民融合深度发展,就要按照“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要求,完善机制手段,整合警地资源,形成制胜合力。

警民共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理念内核”。封闭的思维模式和狭隘利益观念是警民融合的最大障碍。走警民融合的路子,是当前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亟待转变思想观念,冲破传统禁锢,在信息化大潮中借船出海、借风远行,巧妙借力引智,通过优化整合技术、人才和基础设施等资源,为部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强大推力。

警民融合需要广度,更呼唤深度。警民融合的落脚点是发展,只有始终坚持战斗力唯一标准,才能真正实现“1+1>2”的效能升级和创新跨越,形成警民融合、平战一体的强大合力。应始终以备战打仗作为首要任务,必须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提高战斗力上,既积淀“铸犁为剑”的智慧,又锤炼“铸剑为犁”的能力,始终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战需求为牵引,为能打胜仗而融,为履行使命而合,保证正确的“方位感”、“方向感”。

警民共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技术集群”。信息时代,技术优势是最核心的优势。据统计,美、英、德等国军队信息化建设80%以上的技术均来自民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具有军民通用性,信息基础设施具有军民共用性。尤其是随着战争形态激烈嬗变、新型作战力量不断涌现、部队使命任务不断拓展,武警部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对社会的依赖性日趋加深,走警民融合之路,更利于从地方高新技术资源中挖潜,找到战斗力建设的“增长点”,警地合力攻关,突破制约战斗力生成的瓶颈,补齐战斗力提升的技术“短板”,增强信息技术的“含军量”、“含金量”和“含实量”,真正谋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制胜优势。

剑胜于人,剑法更应胜于人。武警部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应统筹协调国家建设和军队建设,避免重复建设、分散建设,以最大限度节约资源,提升质量效能,实现警民相互促进、双向带动、深度融合。尤其是在技术共享共用上,应在突出实战、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将部队信息指挥系统与公安网络监控系统、信息指挥系统有限对接,构建起“平战结合、警地一体”的信息联通共享平台,实现基础数据共用、情报动态共享和舆情信息互通,助力网络指挥效能和应急处置能力数倍递增,带动部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步入“信息高速路”。

警民共育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人才群体”。警民融合关键在“融”,简单模仿叠加难走远。人才培养不是简易叠加,更不能“拿来主义”,而应构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式育才系统,形成聚优增效式人才培养体系。应始终坚持以战斗力提升为牵引,走出“事一完、机构散”、“人一换、末代传”的人才窘境,实行“订单式”培养,拓宽人才培养、储备和交流使用渠道,确保人才队伍的质量、规模和结构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战需要相适应,提升部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兵民是胜利之本”。走好警民融合之路,培养造就大批能够智掌、智控、智管信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大计的人才队伍,是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石。应走开警民联教联训、共育共用科技精英的路子,聘任舆情引导、通信工程、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专家教授、技术大拿,领跑带跑科研课题、领衔攻关技术难题,为部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咨询,传授前沿知识,进行技术指导;立足警地科研机构,网聚顶尖人才,搭起融合育才“孵化器”和高层次学术交流平台,定期遴选各类技术骨干“加钢淬火”,批次培养出精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知识和技能的“兵专家”、科技英才,形成竞相涌流的人才矩阵,真正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兼容双赢效应。

(本文刊载于5月6日《人民武警报》第4版,作者系武警广州指挥学院政治部干事、军旅青年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