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个人意见“落单”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刁文辉责任编辑:黄杨海
2015-07-23 05:00

《战国策·魏策二》讲:“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比喻一人之言难被信,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但换一个角度想,如果“市之有虎明矣”,是不是也要多人说后,方信为真?凡事同理,工作中,个人的首次有益建议,听者会不会也不信不理、不管不问?

实践中,就领导和机关干部而言,不乏善纳群言、从谏如流者,他们“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回应群众期待”,工作最需要、官兵最欢迎。但也确有一些唯我独尊、刚愎自用者,他们“关门关窗搞活动、闭目塞耳听问题”,工作易贻误,官兵很反感。此外,还有部分“灵活性颇强”者,其在很大程度上“因人而异”或“因言而异”,有选择性地“信”:对上级领导、话语权大者的个人建议遵信,对下属、普通群众的个人建议冷视;对“可信赖”人的建议听信,对不熟悉人的意见忽视;合其思路的建议就听,对政绩有利的就重视,不合意的话就不听,对己无利的就无视。凡此种种,只唯己、排异议,只唯上、不信下,只唯亲、不问事,只唯利、无公心……最终难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缺失责任,祸患无穷。

个人意见虽为个人之见、一面之词,或有偏见成分,不一定中肯实用,甚至不排除个别人借以谋私使坏,但“船不漏针,店不漏货”,听取意见不能因噎而废食、有疑而不察。况且,一人之言,也可能代表千万人之心;一人之言,也许是真知灼见;善听个人之言方能听得全面,做得周全。

听取意见比的不是地位高下或话语权强弱,重要的在于建言是否有据有益,关键在于听者是否把握现实脉动,有没有洗耳细听、用心观察、动脑思考、动手解决。大跃进后期,有位叫张二廷的农民毫不客气地指着前来调研的周总理说:“再吃两年大锅饭,连你也得饿死!”周总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由此而受触动,认真做了调查研究,形成报告上报中央后解散了农村食堂。

一枝一叶总关情,一呼一应系民心。如何开门倾听,怎样不漏一人?

其一,畅通渠道,让个人意见有地方说。要形成畅通的群众个体表达诉求渠道,搭建对话沟通与相互协商的平台,使个体倾诉心声便捷、表达意愿顺畅、反映情况及时。具体可通过组织程序集中收集,如机关可对下级单位每周定时集中收集汇总、分析研判,并及时做好组织处理和跟踪督促;也可通过不同渠道分散听取,如设立领导信箱、利用网络途径、开通“兵情热线”等直接沟通互动。

其二,正向激励,创造个人畅所欲言的环境。首先要主动征求意见,充分调动官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凡举事必先审民心”成为常态;其次让建言者吃香,愿意开口。对个人的有益工作之言,要及时采纳并表彰,带动一片;再者允许说错话、发牢骚。如此,使官兵话在心里口好开,言者有安全感和尊严感,形成“有话直说”氛围。

其三,问责督办,形成激励问责机制。没有激励问责,必有塞责失责。要在听取情况、跟踪落实、反馈讲评、问责奖惩的动态问效的各环节,分清责任、明确标准、细化举措、规范运行;要“严”字当头、“实”字到底、奖惩并举,把铁规矩立起来,使尽责者受奖励、诿责者受严惩。要请基层监督、由群众评判,以下评上、逐级倒评,以反逼方式使唯上欺下、唯亲唯利等现象绝迹。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