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革命军人的幸福观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钱炎林 任术君责任编辑:姚远
2015-11-20 06:05

树立革命军人的幸福观

—— 读《无私奉献,守岛人的幸福观》 有感

■钱炎林 任术君

军报8月19日5版刊登的《无私奉献,守岛人的幸福观》一文,深刻描绘了当代守岛官兵的幸福观:“千里海防线连着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强军兴军的号角召唤着我们不能退却半步。”推广开来讲,这又岂止是守岛官兵的幸福观,这不正是当代革命军人应树立的幸福观吗?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什么是幸福?按字典的意思,是指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主观感受受现实行为制约并制约现实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激发革命军人献身使命动力的先导。

树立革命军人的幸福观需要确立价值标准。现实行为常常是价值选择的结果。选择取舍,先有标准。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幸福?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回答。有以获取个人或小集体利益为最大幸福,有以获取短期利益为最大幸福,有以获取物质利益为最大幸福。这些观念不能说完全错误,但其副作用太大,处理不好就容易产生诸如“损人利己、本位主义”“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信仰迷失、道德滑坡”等问题。所以正确的幸福观应该是在其反面即:多数人利益、长期利益、精神利益主导之下的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统一。而多数人的利益、长期利益、精神利益三者本身又是相统一的。正好印证了马克思的那句名言:那些为最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是最幸福的人!这是革命军人应该确立的价值标准。

树立革命军人的幸福观需要勇于面对得失。幸福观的树立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守岛官兵以“扎根海岛”“坚守哨位”的实际行动深刻践行了他们的幸福观。但行动从来就不可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却常常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之后的结果。其背后是价值标准引导下的得失考量。心理学理论讲:痛苦来自比较。幸福同样来自比较。无情未必真豪杰。守岛官兵无私奉献,却倍感幸福,同样是对“得失”进行反复权衡之后的笃定。失去的是“家庭的温馨甜蜜、生活的安逸舒适”,得到的是“祖国的安宁、人民的幸福”。孰重?守岛官兵选择了后者。顺便说一句,网络一度流行的《你所谓的稳定》《抛妻弃子去奉献是体制的悲哀》《真正的成功就是陪伴家人》等文章,正是基于军人之“失”而阐发,抓住其“失”不及其“得”,粗看似乎有理,细看实则悖论,所以引起一定程度的共鸣也就不足为奇。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