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校学员眼中“宣传工作”该有的样子
——从习主席视察军报说开去
孙洋舟 马建光
12月25日,于《解放军报》创刊6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莅临报社视察,并在军报微博发布平台亲手发出一条向全军致以新年祝福的微博。加之不久前军队允许使用智能手机消息的公布,在新媒体被广泛应用、新科技如雨后春笋的背景下,解放军将如何革故鼎新地开展宣传工作,这个话题引发了军内外的广泛热议。
传统的宣传机制曾经为我军宣传工作的开展立下不朽功勋,但在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的变化天翻地覆之时,过分迷信和奉行传统宣传理念、方法、手段所造成的不良现象实在令人扼腕。政治教育时间许多官兵的昏昏欲睡,政工网机房的门可罗雀,报纸刊物上的层层灰尘都表明,如果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工作方法,一味遵循“古制”,宣传工作是难以深入兵心的。习主席曾强调,“政治工作永远是我军的生命线”。只有秉着锱铢必较的态度仔细剖析现象,客观分析原因,改革理念方法,才能确保生命线的永不动摇。
对症下药,方为上道。
每样事物身上都刻着时代的印记。如今,新媒体、新科技的潮流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军队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定要浸泽其中。然而,尽管数月前总部明文规定允许部队官兵在遵守保密纪律的情况下于空闲时段使用手机,手机问题却依然走在灰色地带。原因有三:一是担忧保密问题;二是防止官兵成为军营“低头族”;三是对于思想教育的成果在网络思潮的冲击下是否能立于不败之地,许多政治工作者心里是打鼓的。手机作为当下上网的主流工具,背后承载着全球范围的海量舆论挑战。许多人把手机当作潘多拉魔盒,仿佛一旦放开就会失控。然而,习主席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因此,这场没有硝烟的仗躲不过,必须打!
自窥内因,则是日渐僵化的宣传制度、味同嚼蜡的宣传用词和单调乏味的宣传方法与官兵思想认知实际的矛盾。指定媒体、指定传播形式才有加分等现象,暴露了宣传评比机制的不合理;为应付检查废寝忘食地“补本”、造假,不免让人觉得宣传思想工作流于形式;一些“军八股”“三三制”的写作内容,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虚有其表,尚不吸引人,何谈走心?过多注重树立典型,甚少探讨陈规陋习,“表扬式报道的窠臼”落得不浅;宣传方法多年如一的问题也很是突出,政治教育台上读稿同念经,底下官兵要么在一些陈词故调中倍感无聊,要么心有困惑却不敢、不能询问,怎能达到实效?
凡此种种,只有大刀阔斧厉行改革,才能真正把宣传工作做实到官兵的心坎。
首先我们要转换观念,认清宣传工作互动性的必然趋势,把交互性的多寡好坏当作工作是否落到实处的重要判别标准。舆论引导工作应当更像“辩论”而不是“演讲”,应把要引导的话题设置成辩题,双方对等地互相输出观点。官兵说出自身见解,提出困惑与质疑,宣传工作者要给予提问、讨论、切磋的机会,耐心细致为官兵答疑释惑,积极地和其进行思维碰撞,方能使人心服口服。信息大爆炸年代出生的广大官兵思维活跃,视野宽阔,若只是秉持传统工作方法,单方面把握话语权,是很难使他们心悦诚服的。只有认真聆听官兵之声,把“兵之所想”的地位提起来,把“兵之所惑”的疑问晒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探究,以“摆事实——析原理——重推导——辩对错——达共识”的思路开展工作才能让人真正信服,同时也避免了“灌输”之嫌。
其次要利用好各种媒介资源,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纸媒起步早,但不意味着应该“永霸江山”。习主席用心良苦地选择发微博给广大官兵送去慰问,便已是肯定和倡导新传播手段的运用。要充分整合新兴科技资源,以官兵的审美情趣为基准,大力推动宣传方法的革新。除了传统的板报、标语、公示栏等表现形式,还可以广泛使用微电影、动画、虚拟现实技术等富有时代气息的科技手段来加强官兵的认同感,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广大官兵吸引、团结到一处,这才算是宣传工作做巧做活。
最后要用辩证发展的“大宣传”思维指导行动,把工作做到“兵之初”的“更之初”阶段。习主席指出,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要放在哪里。人民子弟兵源自人民,从小在信息时代长大,相当一部分人是从官方的宣传中了解军人军队,长达十余年的印象和看法,称之为根深蒂固,并不为过。宣传工作要做到坚持以广大官兵为中心,就绝不能仅限军中,必须要扩大到社会上去,给那些“未来的战士”充分了解部队、认识部队提供足够多的渠道,从而让有志青年从小牢固树立好正确观念,为日后从军报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如同我们的海军建设要走向“深蓝”那样,宣传工作也要深入“人潮”,深入到官兵成长的“起点”。加强宣传力度和扩大宣传受众一并推行,两手抓两手硬,双管齐下。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新形势下打好思想舆论这场仗,势在必行!
(作者单位:国防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