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勒庞现象”与暂时性群体

来源:“北大政治学”微信公众号作者:王丽萍责任编辑:吕欣彤
2016-01-19 10:16

导读:人的群体性存在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基本社会现实。勒庞对群体心理的研究引发了关注群体及其心理的“勒庞现象”,而其有关群体“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的概括则影响了人们对于群体的一般思考,并使人们对于群体形成了“感情的强化和理智的欠缺”的刻板印象。在急剧变革的社会中,暂时性群体已经成为最常见的或是政治行为最为活跃的群体,因与大量群体性事件的突然爆发有关而尤其值得关注。当政治心理学将关注的焦点转向群体心理时,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资源意义和价值也更为突出了。

人们津津乐道于“人天生是政治动物”,但往往忽视了人还是社会动物和群体动物,或者说人首先是社会动物和群体动物。

王丽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人的群体性存在是一种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the state of nature)是政治学诸多理论的重要起点和基础。在有关自然状态的这一著名比喻中,人常常被当作独立的个体,而各种政治学理论也都建立在这样的比喻和假设基础之上,从而使群体作为有关社会的最基本结构的事实被忽视了。

大量的人类学研究证据表明,人类总是集群生活的。群体是一种自然状态,先于个体,也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和命运。不可思议的是,虽然政治理论家们都承认有关人的基本社会特性,即生活于群体中的倾向,也就是亚里士多德经典表述中的政治人,但政治理论大都建立在对个体的关注和研究基础上,其中似乎只有公民社会理论将群体纳入了其理论构建中。

与政治理论家对群体的普遍忽视不同,阿瑟·本特利(Arthur Bentley)则是自称为群体理论家的第一位政治学家。他所理解的群体不仅仅是政治实体,还可构建人们的观念,因而具有认识论意义。其所著《政府过程》一书就反映了这一思考:“观念的唯一现实就是对群体的反思——仅仅如此,没有其他。”

群体不同于个体,不是个体的加总,但也绝不是个体的对立面。长期以来各种政治理论建立在个人以及与个人权利、个人自由相关的诸多主题基础上,可以理解为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和思想家对人类社会从古代到近世长期面对的专制的一种反叛,以及对人类在未来可能还会面对强权威胁的一种本能反应。

群体是联系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政治体系的媒介和过程,是个体参与社会、参与政治的重要中介和过程。不仅如此,群体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参与诉求以及个体与政治发生联系的方式和个体诉求的实现方式,而个体在群体中的互动还常常会产生与个体最初预期大相径庭的结果。处于政治与社会体系中的群体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与社会主体,它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