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萍:“勒庞现象”与暂时性群体

来源:“北大政治学”微信公众号作者:王丽萍责任编辑:吕欣彤
2016-01-19 10:16

被当作社会问题的群体

1895年,勒庞(Gustave Le Bon)发表《群体心理学》并造就了一个风行世界的“勒庞现象”(the Le Bon Phenomenon)。在他看来,“群体即乌合之众。”在此前欧洲心理学界相互竞争的不同研究传统之间,勒庞选择了悲观主义的群体研究取向,而“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的“乌合之众”则成为他眼中典型的群体及其特质。因此,“感情的强化和理智的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人们对于群体及群体现象的刻板印象。

有关群体心理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是与更为宏大的社会政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在勒庞的群体心理分析中,他常常援引欧洲的历史案例以及法国案例(特别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案例),在1912年出版的《法国大革命与革命心理学》中更是具体分析了法国大革命期间不同人群以及领袖的心理,以此再次佐证其大众心理学定律:群众冲动而懦弱,他们总是被一小撮领袖所控制,并且常常做出同他们个人意愿相违背的行为。

巴黎公社以来,欧洲很长时间处于政治动荡中,思考群体问题常常被看作治愈社会疾患的第一步。在法国,解释群体无意识行为的催眠和暗示被当作医学院的教学内容;在意大利,对群体的科学研究开始于犯罪研究,后又进入公共卫生学领域;在英国的情形则有所不同。白哲特(Walter Bagehot)引导群体研究径直走出了进化生物学和心理学,于是在那里人们感受不到有必要将群体看作一种疾病或是疾病的症状。

暂时性群体是一种常见社会现象

勒庞的《群体心理学》作为一项学术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在很大程度上使群体心理成为令人厌恶和沮丧的一种精神现象,甚至使群体心理学受到了很大误解。从群体心理学常见的一些假设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获得的结论来看,这一学科很容易给人以反民主的印象。有研究者指出,勒庞的成功在于为政治家提供了如何对付群众的建议。希特勒在勒庞《群体心理学》德文版出版的1908年当年就读到了这本书的事实,也使人们可能产生类似的联想。

弗洛伊德认为勒庞的研究“只涉及短命的群体”,从而赞扬勒庞选取了“喧闹的、暂时的群体”进行研究。事实上,勒庞研究了暂时性群体,却没有将研究局限于暂时性群体。社会学家罗伯特·墨顿(Robert Merton)认为弗洛伊德的这个错误是“在无意中撞上了一个最有价值的研究题目,因为只有在这种暂时性聚集的人群中,才能够最清楚地看到个人对集体的要求百依百顺,自愿放弃自己独立自主的精神”。在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意义上,墨顿点明了暂时性群体的研究价值,而在政治心理学意义上,这类群体的研究意义则更为丰富,特别是对于理解或预测某些群体行为的发展轨迹和方向的意义。

急剧变革社会中大量群体性事件的突然爆发都提示人们不能忽视暂时性群体这一重要现象。“所有政治都不同程度地表明了人群聚集所产生的危险情绪”。人类生活于其中的政治场域在不断变化,群体行动空间也处于不断变化中。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便捷以及人们对可能风险的高度敏感,使群体的形成快速而常常出人意料,网络空间更成为一个群体活跃于其中的崭新的政治空间。这是政治心理学领域群体研究所面临的重要背景和环境,也使政治心理学获得了彰显其资源价值的重要契机。

本文节选自作者论文《群体心理在当代政治分析中的意义》,原载于《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