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之常情遇上“国之大事”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邓佑标责任编辑:康哲
2016-02-17 02:30

人之常情,人人都有;人情之常,谁都顾念。但作为军人,当人之常情遇上“国之大事”,有时就不一定能顾得上、顾得了。

眼下的这一轮改革,正是军队的大事、国家的大事。大事面前,战友们有的因部队撤编,失去了曾经放飞梦想、寄托理想的舞台,正焦急地等待分流;有的因部队移防,不得不舍下积累多年的生活基础、人际关系,“扛着家庭”前往陌生环境;有的因部队精简,还要脱下这身钟爱的军装,依依不舍地向军旅告别……

谁不思前途?谁不念旧情?谁不顾家庭?这些都是人之常情。然而令人感动的是,这些共和国的军人,别离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放弃城市的生活、团圆的幸福,把这情那情藏在心底,把这难那难抛诸脑后,毅然转身踏上新的征程。只因,人之常情遇上了“国之大事”。

改革大事,非一身一家可比。但人之常情的让步,自古以来就是痛苦的抉择、棘手的难题。

两千多年前,公子成很难接受侄子赵武灵王倡导的胡服骑射。在公子成看来,原有的礼教包括服饰,都理应是“远方之所观赴”“蛮夷之所效”。他甚至斥责,胡服骑射是“变古之道,逆人之心”。从感情上讲,公子成对正统乃至名教的维护,完全说得通。然而实际上,他却成为赵武灵王推行改革的最大阻力。

虽然固执了点,公子成依然辨大局、识大体。当赵武灵王告诉他,变服骑射,是为了“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切不可“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时,公子成放弃情感上的难舍,第二天带头穿胡服入朝。

“百万大裁军”时,某师要交出去43个连队。怎么交?交出一支什么样的部队?该师领导颇为踌躇。把好部队交出去,情感上舍不得;把落后连队当包袱甩掉,情理上说不通。期间,又有不少老首长、熟人和上级机关的同志打电话、递条子,要求对某些干部给予照顾。最后,师党委统一认识:整编不单是减人数,而是要提高战斗力。他们坚持原则、忍痛割爱,交出去四十三个顶呱呱的连队,每一个连队都配备了顶呱呱的干部。

显而易见,公子成对正统服饰的舍弃,某师把最好的部队交出去,看清的是大势、维护的是大局。宋朝名将文天祥对这番道理说得极透彻:“国家罹难,理当誓死尽忠,正如父母久病,明知无效之治而治,乃人之常情,忠孝之极也。”

处在改革大潮下的官兵亦如此。某部干部在石家庄服役,妻子在太原工作,长期两地分居。一年前,妻子狠下心辞去工作,费尽周折在石家庄谋了一份职业。然而不久前,上级一纸命令,这名干部又随部队移防太原。照常理来说,这样的事让人闹心、让人郁闷。然而,军人家庭也姓“军”,虽然再次分居两地,家人没有对他说半个“不”字,没有表现出一丝怨情。

军人有儿女情长,但更有家国情怀。大事当前,他们掂得出轻与重、分得清大与小:利益面前,克己奉公为大,顾盼私利为小;重担面前,敢于担当为大,退避三舍为小;抉择面前,强军为大,个人为小。这就是为什么面临改革阵痛,他们能毅然决然,“把悲伤留给自己”。

你们的转身,军队的转型。在改革中作出牺牲的战友无疑是光荣的、令人敬佩的。他们的退与失,换来的是人民军队的进与得。当年,他们穿上军装,是为卫国效力;今天,他们脱下军装,是为强军出力。昔日,他们燃烧青春、放飞梦想,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今日,他们带痛转身、艰难转向,同样是人生价值的升华。

“心若在,梦就在”。只要心系国防,进退走留都可为强军铺路;只要心在军旅,军装就永远不会褪色。

(《解放军报》2016年02月17日 06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