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秘密协定”框架下中共反分裂成功的重大战略意义

来源:国防参考作者:张文木责任编辑:牛晨斐
2016-07-07 16:29

2、马歇尔竭力“调停”国共内战的要害和实质

美国和苏联利用蒋介石分裂中国的图谋遭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的中国人民的实质性抵制,而这种抵制又招致苏美联手对国共两党统一力量实施更大的压力。具体表现是,美国限制蒋介石全面“剿共”政策,而另一面斯大林则劝中共走法共道路,放下武器,成为议会党派。

1945年12月20日,马歇尔以总统特使身份来华,“调停”中国内战。马歇尔的“出山”让斯大林欢欣鼓舞。在马歇尔来华前一天,莫洛托夫向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重申:“支持蒋介石是苏联的政策,他们遵循着这项政策。

他们应中国的要求在满洲留着他们的部队,以便蒋介石的军队争取时间进驻沈阳和长春。”借此暗示美国:这是一个历史机会,美苏同样也可用分割欧洲的方式解决中国的问题。

中共接收东北并于1946年4月19日占领长春后,却又于5月在四平守卫战中失利,不得不放弃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四平。这大大动摇了斯大林对毛泽东的信心,并加剧了对蒋介石倒向苏联的期盼。

蒋介石经过权衡后放弃了苏联,迅速倒向美国。1946年6月28日,美国政府批准新的军事援助蒋介石的协定,延长对其租借法案期限。8月30日,蒋介石同美国政府又签订《中美剩余物资购买合约》,根据合约,美国向国民党政府廉价出售军用物资;11月4日和12月20日,国民党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和《中美航空协定》。

1946年1月7日,由美国代表马歇尔、中共代表周恩来、国民政府代表张群(后换成张治中)组成的军事三人小组在重庆宣告成立。三人小组任务是会商停止军事冲突、恢复铁路交通及有关受降事宜等。

于是,斯大林迅速调整了原来的支持国民党接收东三省的政策。1946年9月16日,苏联军代表尼德涅夫中将向中共中央转达了莫斯科的重要建议:依据《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蒋介石反对苏军进入东北三省以外的地区,他们必须撤出目前占领的察绥地区。

因此,莫斯科坚决要求八路军主力火速北开前往接收,包括他们不久后将要撤出的东北地区。斯大林希望中共可以为他守住其在中长铁路和旅顺基地的“雅尔塔红利”,同时也可用东北地区消化中共的主力,使其淡化南下统一全国的愿望。

1946年6月7日,国共两军宣布休战15天。6月26日,蒋介石决定摆脱马歇尔的“调停”,撕毁停战协议,大举围攻中原解放区。7月4日,蒋介石“国民政府”通过“戡乱方针”,7月5日,又颁布了“总动员令”。7月7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七七”九周年纪念宣言》,谴责美国“马歇尔、魏德迈采取武装干涉政策”,要求美国“撤退在华驻军”。

时隔70年后的今天,客观地说,蒋介石拒绝马歇尔“调停”与毛泽东在1949年过江前夕不听从斯大林的“劝阻”的性质是一样——目的都是要避免中国出现“南北朝”局面。尽管蒋介石与毛泽东分别代表的阶级之间势不两立,但在国家统一的问题上,他们两人都表现出与美苏霸权主义不妥协的勇气。二人的差别在于他们及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将带给中国不同的前途。

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果断作出渡江的决策对中国命运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新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力的快速提升,不仅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基于中国的统一。如果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限于长江以北,将只能依附于苏联;同样,江南的蒋介石资本主义制度最多也只能成为依附于美国的亚洲版“拉美”式国家。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