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加快海上作战体系建设
■高 峰 左登云
习主席指出,2020年前要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贯彻落实习主席改革强军战略思想,更加注重体系建设,在海上方向必须着眼国际形势和周边海上安全环境的新变化、新挑战,整合作战资源加快海上作战体系建设。
切实增强加快海上作战体系建设的紧迫感
打赢信息化海战,迫切需要加快海上作战体系建设。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彻底改变了海上战争形态和制胜机理。未来信息化海战,是在信息网络系统的联结聚合下,系统与系统、体系与体系的对抗,制胜的要害在于建成强大的作战体系、在于充分发挥体系作战的整体威力。加快海上作战体系建设,是信息化海上局部战争最直接、最深刻的新要求,是联合作战确立的新标准,是设法形成对敌整体优势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打破“壁垒”和条块分割,加快构建结构完整、功能强大、环环相扣、紧密耦合、适应信息化海战需要的海上作战体系。
应对海上安全威胁,迫切需要加快海上作战体系建设。我国海上方向面临的安全威胁,既有来自某些国家的战略遏制与围堵,又有来自个别国家对我海洋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侵犯,以及海外能源资源、战略通道安全等重大利益安全问题。海上方向军事斗争面临的对象多元、手段多样,安全威胁的综合性、复杂性、联动性和多样性前所未有,挑战十分严峻。要切实应对海上方向的安全威胁,必须加快推进海上作战体系建设。增强加快海上作战体系建设的危机感;充分认清我军海上作战能力与世界军事强国存在的差距,增强加快海上作战体系建设的紧迫感;充分认清新形势下经略海洋、维护海权对海上力量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增强加快海上作战体系建设的使命感。
落实改革强军战略,迫切需要加快海上作战体系建设。落实改革强军战略,需要破除海上作战体系建设面临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打通海上作战体系融合“最后一公里”。真正建立健全适应海上信息化战争需要的体制编制、管理模式以及体系运作模式,在事关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重要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这既是对信息化海战发展潮流的智慧因应,也是积极推进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的客观要求。
着眼作战能力整体跃升科学筹划海上作战体系建设
作战体系是指以信息系统为主导,把各种作战要素、作战单元、作战系统按照一定结构连接起来,形成科学合理、灵活高效、克敌制胜的有机整体。作战体系通常包含信息体系、指控体系、打击体系、防御体系、保障体系。作战体系建设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整体谋划和战略筹划,切实解决好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和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坚决纠正自成体系、自我发展、自我保障、相互掣肘等现象,使作战能力真正得到整体跃升。
瞄准前沿,抢占建设制高点。加快推进信息化海上作战体系建设,必须抢占未来军事竞争战略制高点。要抢占技术制高点,紧盯影响未来海战的前沿技术尤其是颠覆性技术的发展,高度重视激光武器、电磁导轨炮、无人潜航器、高级智能系统、量子通信、网络对抗、太空作战、新型水下对抗等重大新技术和武器装备对未来海战的巨大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把握机遇实施弯道超越,通过创新发展掌握主动,在信息系统和信息对抗体系建设上有跨越发展,在“撒手锏”武器装备发展上有重大突破,在全维防御和综合保障力量建设上有全新进展。抢占海上作战理论的制高点,以超前思维,准确把握住时代发展方向和脉络,瞄准信息化战争形态发展趋势,深入探索信息化海上作战制胜机理,主动设计战争,创新发展科学先进、具有中国特色、适合部队、有效制敌的信息化海上联合作战理论体系,为海上作战体系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问题导向,找准关键求突破。有的放矢事易成。海上作战体系建设必须找准关键所在,以重点突破带动体系建设快速推进。找准军事需求,瞄准信息化海上联合作战特点要求,瞄准主要作战对手,切实搞清楚建设信息化海上联合作战体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力量、需要什么样的系统、需要什么样的武器装备、需要什么样的技术,为海上作战体系建设提供牵引和导向,做到有的放矢。找准薄弱环节,围绕海上作战体系的关键技术和关键环节,集中力量突破预警探测、指挥控制、信息攻防、综合打击、全维防御中的瓶颈性难题,确保“指挥链”和“行动链”的高效畅通,着力解决制约海上体系作战能力生成和提高的突出矛盾问题,真正实现多军种、多兵力、多样式、多行动的有机协调、精准配合,使信息作战力量、近海综合作战力量、远海机动作战力量、战略威慑力量、基地综合防御作战力量和军民一体的支援保障力量等构成完整有效的海上作战体系,形成合力。
军民融合,强化协调促发展。建立军民联合攻关机制,特别是在舰船制造、信息技术、水声装备、动力装置、新概念武器等方面,要下大力集智攻关,寻求突破。同时,积极推动测绘、导航、气象、频谱等方面军地合作,促进军地资源互通互补互用。完善军地协调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健全军地有关部门管理职责。另一方面,建立完善军地联合应对海上重大危机和突发事件行动机制,推进海上军事力量与各领域力量综合运用,优化海军预备役部队结构,增加海上民兵担负支援保障任务力量的比重,创新后备力量编组运用模式。
抓住要害加快海上作战体系创新发展
新形势下建设海上作战体系,必须解放思想、突出创新、抓住要害、破解难题、快速推进。
做大做强国家海上力量体系。国家海上力量包括海军、其他军种的涉海力量以及海警、海运、渔业、海上民兵等等。面对我国主要安全威胁来自海上、军事斗争准备的重心主要在海上、国家战略利益拓展的重点在海上的现实情况,下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海上力量体系,将涉海力量的发展纳入海上作战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与海军、战区形成互联互通、实时共享、相互支撑的国家海上力量体系,确保做大做强。
聚合提升近海综合管控体系。整合各军种、战区近海信息获取、信息作战、火力打击、多维防护、综合保障等力量,通过新型指挥信息系统,构筑“侦、控、打、评”于一体的信息火力闭合回路,将分散配置在陆、海、空等不同空间的多军兵种对海打击手段融会贯通、连为一体,形成随时监控海上态势、及时管控海上危机,能够快速反应、整体联动的近海综合管控体系。
加快构建远海机动作战体系。以海军大中型水面舰艇、舰载航空兵和潜艇兵力为主,在国家其他涉海力量的支援配合下,在海洋监视卫星、远洋保障舰船、现代通信手段、无人机等综合保障下,加快构建远海机动作战体系,为国家海外利益拓展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推进保驾护航。
升级改造海上综合保障体系。树立大预警的观念,把航天侦察、航空侦察、岸基侦察、海上和水下侦察预警紧密结合起来,着力构建主动与被动互补、岸海与空天衔接的侦察预警情报保障体系;加大通信能力建设力度,扩大通信保障范围,拓展保障手段,满足海上联合作战的需要;依托网络技术,升级改造海上后装保障系统,实现对海联合作战装备、物资的适时补给和精确调控,确保后勤装备保障的精准和高效。
(《解放军报》2016年7月31日 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