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文化为民族注入精神硬度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作者:余远来责任编辑:陈婕
2016-10-18 02:23

勇敢顽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支撑民族的精神硬度

文化,是有硬度、有温度、有亮度、有厚度的。越是苦难深重,越是突出重围,文化越是能够浴火重生而历久弥坚。

长征,是一部沉甸甸的教科书。长征留下的不仅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过雪山草地等史诗般的壮举,红军将士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更是成为一笔丰厚的精神文化遗产而代代传承,构成了整个中华民族和人民军队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巨擎,引领着一代代中国人穿越火线、走向胜利。

长征过程中,红军官兵面对敌人的重重关卡、层层包围,面对途中的重重关山、道道急流,其英勇顽强和不畏牺牲的精神举世无双。泸定桥下,是湍急的大渡河水;泸定桥上,仅剩十三根铁索;泸定桥头,是敌人架设的机枪,二十二勇士硬是凭着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在枪林弹雨中从铁索桥上冲了过去。铁索还在,急流仍在,红军官兵留给历史的文化精神如大渡河一般浩浩荡荡、奔涌向前、正气长存。

刀光剑影中无畏于强敌,抢关夺隘中无畏于艰险。长征经历的大大小小400多次战斗,不仅是绝地反击、逆境突围的典型战例,更是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文化范本,最终铸造了人民军队的血色基因和铁血精神,成为人民军队敢战敢胜的DNA图谱密码。红军的勇敢战斗精神和大无畏英雄气概,是人民军队最为锐利的刀锋,赢得了世界人民乃至对手的尊敬和感佩。著名军事家蒙哥马利以坚定无比的口气告诫全世界的军人:“只有傻瓜,才会选择在地面上跟中国军队交手。中国军人的英勇精神,可以说是世界奇迹,他们永远都是东方之谜。”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史诗,它更是一种能够克服所有陈旧与落后、打败所有困难与敌人的文化精神力量。这种凝铸于苦难之中的文化现象,是风雨侵蚀不了、岁月夺不走的宝贵财富。

文化像是精美的浮雕,外显为美丽的图腾与意象,各个国家、每支军队都有其外在的文化气象,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性格。如果要细究其差别,则在于构凿这个浮雕的岩石的精神硬度。长征文化,为我们这个民族、这支军队注入了巍峨的高度和坚实的硬度,这是我们的文化脊梁和精神构件!

团结自信,所有的苦难终将成为勇者的胜利之源

用先进的文化凝聚起来的力量是摧不破、拖不垮、打不烂的,用苦难熔铸出来的文化是更加珍视团结、更加坚定自信、更加充满力量的。

树大根深,苦难峥嵘。长征是逆境中一首紧密协作的胜利凯歌,是苦难中一首精诚团结的英雄史诗。回顾长征,除了那些荡气回肠的艰难征程令人难忘,红军将士上下一心、军民生死与共的团结精神和乐观自信也同样感人肺腑。

在巧渡金沙江时,红五军团奉命在石板桥阻击国民党军的追击。阻击先是被要求必须坚持三天三夜,后又被改成六天六夜。最后,中央红军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亲自来到红五军团,传达了中央革委的最新命令,要求红五军团在这里阻击九天九夜。李富春召集了军团团以上干部会议,解释了红一、三军团在龙街、洪门渡口遇到的困难。命令传达后,红五军团的官兵们说:“我们会用鲜血和生命来保证中央和全军的安全。”当李富春来到三十七团的前沿阵地上时,他听到了战士们正在唱歌:“金沙江流水响叮当,常胜的红军来渡江。不怕水深河流急,不怕山高路又长……”这种团结无私的互助精神和斗志昂扬的乐观主义,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所有的将领。

1935年8月,红四方面军张仁初率领的第二九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毛泽东在向团政委杨成武交代完任务后,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们必须搞好团结。团结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你们搞好了整编后的团结,就是一、四方面军亲密团结的标志。”在过草地前,杨成武对合编后的第四团作了深入的政治动员。二九四团编入第二营后,便主动把本来不多的粮食、衣服抽出一部分,分给一、三营,大家表示要以阶级友爱和钢铁般的团结去战胜草地的困难。在那既寒冷又漫长的夜里,战友们便几个人靠在一起,背靠背取暖。四团所有干部的乘马也都抽出来组成收容队,轮流驮运伤病员。正是依靠这种阶级友爱和团结互助,以及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经过六天的艰苦行军,红四团终于圆满完成了中央赋予的“从茫茫的草地上走出一条北上的行军路线来”的神圣使命。

越是经受苦难,红军越能团结;越是经历磨难,红军越能自信。苦难过后,析出的文化结晶透着团结自信的光芒,进而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为赢得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正如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所言,长征“它锻造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打垮蒋介石、夺取全中国的整整一代人和他们兄弟般的革命情谊”。

今天,当我们回望长征用牺牲与苦难锻造的文化丰碑,我们依然能深切地感受到其信仰之光、英雄之魂和团结自信之力。长征文化永远是我们砥砺灵魂、鼓舞信心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是我们战胜困难、创造伟业的文化自信和胜利源泉,在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将赓续有致传承、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国防报》2016年10月18日 04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