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里给自己留块“清供”之地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郑蜀炎责任编辑:乔梦
2017-01-31 02:14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脸红,是要在政治品格磨砺、思想道德修养上有“羞恶之心”,自觉回到“对号入座”的良好习惯上来,时时用党员的先进性要求检视自己、修正自己。今天的《解放军报》第4版,我们就来谈一谈“脸红”。

●不管面对怎样的浮躁与媚俗,都该在心里给自己留块“清供”之地

“耳赤一手”说到“清供”

■郑蜀炎

早年间,日本围棋大师幻庵与年轻棋手秀策对局。秀策好胜心切,哪顾得前辈的面子,忽出手一狠招,恂然间幻庵气憋血涌,连耳朵都憋红了,也没想出应对之招。棋自然是输了,但幻庵却把这段败绩记了下来,作为一手妙棋传给自己的弟子。后来,这手棋成了棋坛上的名招——“耳赤一手”。以大师之尊败给了年轻人,本是栽面之事,却留下一段佳话,这正像萧伯纳说的:“一个人感到耻辱的事越多,他就越受尊重。”

科学家告诉我们,人是唯一会因羞愧而脸红的动物。所以,像幻庵大师这样脸红耳赤者并不奇怪,要说奇怪的是,有些人却从来不会出现脸红这种愧疚的反应。不是其没有在工作中出现过问题,没在生活里产生过失误,而是其总能“坦然”地诿过于人,要么强聒不舍地说些“假如其实如果可能”之类的车轱辘话,死活不认账;要么硬要从输中找到赢,从失误里挑出理。孟子有一个有名的“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端者,事物之一端也,我理解孟子说的是起端。显而易见,倘若没有了羞恶之心,还谈什么讲文明、价值观。

按照西方文艺批评的一个词,这就叫“刻奇”,亦译为“自媚”——大意是指矫情和浮夸的情感,所谓“用更加的空虚来填满空虚”。隆裕太后(清宣统帝之母)宣布退位,分明是辛亥革命烽烟四起、朝廷内外逼宫的结果,可还要把大清朝最后一份诏书写得那么优雅:“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你说她是被迫退位吧,她硬说自己是何乐不为,其情其状,可谓典型的“自媚”。

说到不知脸红,想起一个小段子。当年有个秀才路遇欧阳修,上来就瞎吹自己和这位大文豪如何熟稔,还摇头晃脑吟道:“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欧阳修苦笑着回了一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民间传说,当不得史,但不难看出,中国老百姓对这类自吹自擂、夸夸其谈者,向来是嗤之以鼻的。

2016年底,一位访华的德国作家到某大学演讲,按惯例主持人先介绍嘉宾——某著名作家、某知名评论家……没想到这个刻板的德国人开口就说,我不知道还有“著名”“知名”这样的职称。说得也是,作者之名气、影响应以文章著述论,哪有当做头衔来封的。读罢此新闻,郑板桥的诗句一下冒了出来:“挠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

春节又至,想起民间“岁朝清供”的习俗——岁末年初,屋里摆一点花木盆景,墙上挂几件条幅字画,至交亲友折柬相约、随性来去,三五知己诗文唱和、濡毫染纸之雅。既无须排座次,又不必奉谀语,无论外面怎样的草枯风寒,满屋尽染纷红骇绿。

不管面对怎样的浮躁与媚俗,都该在心里给自己留块“清供”之地。我想。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