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佳作背后的故事:历史不仅有“鬼斧神工”,更有温情脉脉的传承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董玥责任编辑:董玥
2018-02-18 07:50

“付子居宝习”:你问画家为何画风大变,我说他只是爱子情深

在绘画史上,有这样一幅名作,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0厘米。小小的画幅中却绘有山雀、蝉、天牛、蚱蜢、鹡鸰、蟋蟀、麻雀、蝗虫、胡蜂、龟、蜜蜂等二十余种禽鸟昆虫。这是一幅非常精美的画作,画家采用细笔勾勒轮廓,淡墨轻色层层敷染的方法,通过精确细微的刻画,把自然界的精灵们画的栩栩如生,而且格调富丽雅致。在没有摄像摄影的年代,写生达到如此精微的地步,体现了古代花鸟画的高超技艺。它的作者就是广为人知的“黄家富贵”所指的黄筌。

黄筌(903-965年),字要叔,四川成都人。西蜀宫廷画家,先后供职前蜀、后蜀,入北宋画院。他博学多能、转益多师,其鸟雀师刁光胤、画竹师滕昌佑、山水师李昇、鹤师薛稷、龙师孙遇,令人惊叹的是其技艺都超过了老师。他又能采众家所长,形成自己的风格,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花鸟画家。宋代沈括《梦溪笔谈》有云:“诸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几不见墨迹,但以五彩布成,谓之写生。”沈氏所谓“写生”指的或是黄筌花鸟的造型准确,勾勒精细,敷色浓丽,几乎不见笔迹,似轻色染成的画法。北宋《宣和画谱》对黄筌的画艺做了全面的概述和高度的评价,并著录其作品349件,《写生珍禽图》是唯一流传至今的作品。

我们欣赏这幅精美的《写生珍禽图》,在赞叹它精工细作的同时也常会心生疑惑:这些禽鸟昆虫各自独立,彼此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全图也看不出画家的章法安排或立意表达,一代大家为何画风突变呢?其实答案就在画幅左下方,那里写的“付子居宝习”五个字告诉我们此图是黄筌给儿子黄居宝学习画画用的课稿,虽不在布局上多做推敲,却也是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每一动物的神态都画得活灵活现、富有情趣、耐人寻味。比如白脊鸰,翘首凝视,神情专注,似乎前面发现了什么情况,正准备疾飞而去;两只麻雀一老一小,相对而立,雏雀扑翅张口,似乎听到它叽叽的叫声,那种嗷嗷待哺的神情,逗人怜爱;老雀低首而视,默默不语,好像无食可喂,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画家的拳拳爱子心也在其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画家的两个儿子也并未辜负父亲的用心教导。黄居宝、黄居寀均是留名花鸟画史的人物,可谓一门三杰。特别是幼子黄居寀,他的《山鹧棘雀图》《竹石锦鸠图》等都是扛鼎美术史的杰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