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战略,习主席为何今天又作强调?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微信公众号作者:大钧责任编辑:乔梦
2018-03-13 13:14

富国强军离不开军民融合的托举——

历史的天空,风云聚散。纵观近代以来的大国兴衰史,我们发现,有的文盛武衰、国富兵弱,成了“泥足巨人”,屡遭侵犯、百般受辱;有的穷兵黩武,要“大炮”不要“黄油”,国防工业畸形生长,导致国家走向崩溃。

由此,很容易总结出一条规律——军强未必国兴,军弱必致国衰。

“兵不强则不可以摧敌,国不富则不可以养兵。”富国与强军,犹如“剑”与“犁”,两部轰鸣的引擎。

要想让“剑”与“犁”合奏激越时代的交响曲,需要一只无形“手”的协调指挥、奋力挺举。

恩格斯说,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造成一个新的力量。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我们追寻的那只无形的“手”、那股托举的力量。

据相关统计,中国的年度经济增量,已经相当于一个中等发展国家的经济规模,全球经济和战略重心开始从欧洲向亚太转移。放眼世界,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正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因素相互交织,对我国安全环境提出了严峻挑战。

时来天地皆同力。可以说,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是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

提高打赢能力需要军民融合的支撑——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

2017年4月26日,首艘国产航母成功下水。参与设计制造的500多家配套单位,其中多数是非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率接近80%!网友评价:“解放军战斗力指数爆棚,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在出力!”

军事对抗比拼的是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如果说战争的前台是军队的较量,那么战争的后台则是军民融合深度的较量。谁融合得快,谁就掌握主动;谁融合得深,谁就赢得先机。

当今世界,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的相通性、相关性、替代性越来越明显,利用地方技术优势、市场资源和人力资本,能推动武器装备、信息技术、战场建设升级换挡,进而带来战斗力的“倍增效应”。

美国F-16战斗机训练模拟器原价3500万美元一台,利用好莱坞的电影拍摄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图形制作技术后,单价下降到300万美元,战斗力成本降低了,战斗力质效却提高了。

是的,伴随着首艘国产航母成功下水,歼-20列装部队呼啸苍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再添新星……在各军兵种和武警部队,许多军民融合领域共同打造的武器装备竞相涌现、加速列装,令战斗力大为增强!

自不必说淮海战役的“小推车”,当地方经济、科技、人才、信息、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优势,找准与军队建设发展的结合点、共赢面,有机地熔铸在一起,犹如形成战斗力的坚固“合金钢”。

军民融合打通“楚河汉界”,带来的是犁砺剑锋,剑犁合璧!

军民融合必须打破观念壁垒——

军民融合之难,难在打破思维理念上的“坚冰”。

早在20世纪70年代,前苏联军队就提出了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新的军事技术革命”概念,还被写入《苏联军事战略》。然而,这个跨军地的重大课题,在当时苏联“军”“民”割裂的壁垒面前,并未付诸实施。后来反而是,统筹地方和军方力量的美国,率先发起信息技术革命。

观念上的落伍和掣肘,比枪炮生锈更可怕。

那些秉承“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愿意融别人、不愿意被别人融”“共享别人的资源可以、分享自己的资源不行”“我的地盘我做主”、挤压排斥竞争对手等不良问题和倾向,就不可能突破利益的藩篱、体制的“瓶颈”,这很要不得。

西班牙诗人乔治·桑塔亚那曾说:让哥伦布发现一个新世界的,不是海图,而是眼光。军民融合,归根到底还是要增强大局“眼光”。

军民融合,须强化开放共享观念,坚决打破封闭垄断,从强国强军的战略大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则事可成。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