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年前,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夺走数万同胞的生命。10年来,从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恢复重建到脱贫攻坚、发展振兴,驻川部队官兵始终和震区人民心连心,携手共渡难关,在特殊的战场上谱写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新篇章。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解放军报》的报道——

军旗高扬,誓让巴山蜀水展新颜
——驻川部队积极投身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纪事
■解放军报记者 宫玉聪 侯磊 特约记者 孙绍建
10年前,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夺走数万同胞的生命。10年来,从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恢复重建到脱贫攻坚、发展振兴,驻川部队官兵始终和震区人民心连心,携手共渡难关,在特殊的战场上谱写了新时代人民军队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新篇章。
冲锋在前,山崩地裂无所惧
5月10日,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运输搜救团杨光机组再次飞赴汶川地域,航拍震区灾后重建新貌。
10年前,就是他们机组在汶川县映秀镇上空架设起“空中生命通道”,第一个将救灾物资投送到震区。5年前,芦山强烈地震,该机组在能见度极低、气流紊乱的不利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飞赴震区实施救援。
巴山蜀水地质气候复杂,灾害频发。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解放军的身影。10年来,从汶川特大地震、芦山强烈地震到茂县特大山体滑坡、九寨沟地震,每一次灾难来袭,子弟兵始终不畏艰险冲锋在前, 为人民群众筑起一道道安全保护屏障。
“废墟下发现生命迹象!”武警阿坝支队官兵通过声波生命探测仪发现被埋压群众;救援组官兵使用破拆装备,在废墟中开辟“生命通道”;汶川县民兵水上救援分队队员驾驶冲锋舟,营救被困河滩上的群众……5月9日,在四川阿坝州自然灾害应急演练现场,驻川部队多家单位参与,反应及时、集结迅速、指挥精准、行动有序。
汶川地震之后的10年间,一次次救灾行动见证了驻川部队抢险救灾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整体跃升:
指挥体制更顺畅。西部战区联指中心建立抗震救灾应急响应机制,在灾害来临时实现战区范围内调兵用兵;
应急反应更快速。四川省军区加强应急机制建设,自上而下建立涵盖各类紧急情况的省、市、县、乡四级预案体系;
保障支援更高效。通过深度军民融合,建立多边联供、前后一体的支撑平台,后勤资源在优化调控中实现保障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