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以来,中国最大的外部挑战来自北方游牧民族。随着世界悄然变化,原本是安全屏障的海洋成了国家安全的最前方。如此,数千年来重陆轻海的东方大陆文明注定要在海上与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兵戎相遇。
19世纪中叶起频频而来的海上侵略,终于让清政府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以北洋海军成军为标志,中国确立了海防为重点的国防建设方针,完成了从塞防到海防的国防近代化转型。
尽管甲午惨败,尽管这支军队诸多方面积重难返,置于中国军事力量发展的历史视野之中,北洋水师的人才培养、装备建设、基地建设、制度建设、教育训练、战术技术等实践创造了新的风气与战斗力,留下了建军治军的宝贵经验,在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海洋利益、威慑遏制外敌入侵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甲午之痛,更是让全民族开始重新认识海洋与海军,让此后一代代有识之士在海权之路上奋力求索。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人民海军的诞生确立了中华民族的海防思想,而全民海洋意识的提升仍任重道远。
这些年来接触海军,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大家都说中国版图像一只雄鸡,当我们站在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上看我国版图,恰似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
近日面世的竖版中国地图上,这把火炬呼之欲出。
勿忘,甲午军人是中国历史上保家卫国抵御外辱最为惨烈、牺牲最为悲壮之一。
“吾辈从军为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北洋水师11名管带中7人殉国,近3000名官兵血洒海疆。经远舰将沉时换上一面新的黄龙旗,舰虽亡,旗仍在。刘步蟾下令炸沉自己的定远舰后服毒自杀。安徽巢县高林乡郎中村追随丁汝昌从军者遗骨回乡之时,他们的遗孀全部自杀殉情,一夜之间遍山坟茔。
当然,不乏临阵脱逃者。这就是真实的战争,有勇敢也有恐惧,有前进也有退却。牺牲不代表全部,牺牲也没能改变战局,但牺牲之不朽毋庸置疑。在告别战争多年的今日中国,这样的不朽怎能远去!
今年三月,我去了一趟山东威海刘公岛。昔日海军公所春意已浓,丁汝昌自尽时所坐木椅落满尘灰。
战败后,清廷将其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涂以黑漆,不许下葬。丁汝昌死后17年才得以入土为安,而他在安徽老家的坟墓经历变迁已成空冢。
功过难以妄评,我只是想,那样一个无处安放的灵魂多么孤独。我们一直没有放弃打捞甲午沉船,我们复制纪念舰,除去附着于船上的历史价值,也不乏叶落归根的意义。
盼之切切,切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