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相信你”
此次复排《白毛女》并制作3D舞台艺术片,是文化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的重点工作之一,以期发挥《白毛女》在创作观念、创作方法上的导向作用,引导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习总书记谈文艺,既与毛泽东同志谈文艺一脉相承,又蕴含着新思想、新论断、新观点,均指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为了人民”。70年前,《白毛女》源自人民、反映人民,其诞生的历史背景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之后,“鲁艺”掀起的新秧歌运动。
“鲁艺”全称鲁迅艺术文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被誉为“革命文艺的摇篮”。1942年5月,“鲁艺”一部分人员参加了那次座谈会。大部分没有参加的、包括当时还不满18岁的“鲁艺”学生贺敬之,都盼着亲耳聆听毛主席的进一步指示。
5月30日,“鲁艺”院长周扬把毛主席请来了!“主席站在篮球场中央,面前摆一张小桌。我搬个小马扎坐在人群第一排,看到主席的旧军装上打着补丁……”回忆起70多年前的那一幕,贺敬之的语调里透出一股兴奋劲儿。
演讲中,毛泽东提出了“大鲁艺”“小鲁艺”的命题:“你们这个‘鲁艺’还是‘小鲁艺’,还有个‘大鲁艺’,那就是广大的社会、广大的群众,你们要到人民中间去,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既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进一步阐释,更为“鲁艺”师生打响了从“小鲁艺”走向“大鲁艺”的发令枪。
“鲁艺”师生们纷纷走出校门采风,贺敬之也来到田间地头,收集民歌民谣。次年,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达到高潮,贺敬之接到了为南泥湾创作歌词的任务。那些在采风途中抄录的歌谣争先恐后跳入脑海,有童养媳出身的李大嫂唱的信天游“长腿的鹭鸶沙梁上站,有朝一日我要走大川;青山绿水一道沟,好过的日子在后头”;有吧嗒着烟袋锅的老大爷哼唱的“南泥湾啊烂泥湾,荒山臭水黑泥潭;狼豹黄羊山鸡窜,一片荒凉少人烟”。贺敬之决定用信天游的形式写出南泥湾今昔对比,“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没呀人烟;如今的南泥湾,与往年不一般,不呀一般……”后来走向“大鲁艺”的贺敬之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1944年5月,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边区返延安时带回一个“白毛仙姑”的故事;这年秋天,仍在晋察冀边区工作的林漫将他创作的题为《白毛女人》的小说稿,托人带给“鲁艺”的周扬。周扬有个大胆的设想:能不能在新秧歌剧创作的基础上提高一步,以这两个故事为蓝本创作一部大型的民族新歌剧,作为向“七大”的献礼?他把这一艰巨而紧迫的任务交给“鲁艺”戏剧系主任张庚。张庚更大胆,竟让初出茅庐的贺敬之来担任歌剧《白毛女》的编剧。
20岁的贺敬之不敢接,“我太年轻了,担心写不好。”上级领导找他谈话,让他放下包袱,“你既然参加过秧歌剧的创作,又是农村出身,了解农民的悲苦经历,组织相信你,你就放心去写吧。”
窑洞里,麻籽油灯下,贺敬之连夜奋战,边写边流泪。写到杨白劳自杀时,贺敬之已经精神恍惚,同窑洞的伙伴跟他说话,他好久都回不过神来。大家传开了,“贺敬之写剧本写得疯魔掉了,他六亲不认了啊!”
贺敬之每写完一幕,作曲者就开始谱曲,剧本刻成蜡纸油印,导演和演员试排试演,一次次听取院内师生和院外人民群众意见,开创了边写边排边修改的“流水作业”新方式。就在即将完稿时,贺敬之累倒了,住进医院。另一位编剧丁毅接过笔杆,写完最后一幕“斗争会”。
合力、协力、接力……集体智慧之下的新歌剧《白毛女》,于1945年4月28日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首演。
每次谈及《白毛女》,贺敬之总要反复强调两点:一、歌剧理想要和革命理想相结合,艺术家个体的艺术生命要自觉地和人民命运联系在一起,知人民之心,言人民之志,抒人民之情,叙人民之事;二、《白毛女》是“集体创作”,他本人只是其中“普通一兵”,“因为活得长一些,所以现在变成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1956年,贺敬之重回延安与延安桥儿沟支书赵步喜(右)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