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敬之:陈赓将军为看《白毛女》坐窗台

来源:文汇报作者:江胜信责任编辑:吴昊
2015-12-10 14:21

“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

戏写得好不好,观众来检验。《白毛女》首演时,贺敬之负责拉大幕,他格外注意观众的反响。“当喜儿被救出山洞,后台唱起‘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我看到毛主席和其他参加‘七大’的中央领导们一起起立鼓掌;当演员们高唱‘太阳底下把冤伸’时,毛主席擦起了眼泪。”

戏票紧俏,陈赓将军坐在窗台上看完了演出。演出之后,陈赓找到贺敬之:“把剧本、曲谱给我一份,‘七大’之后我要把它们带回前方,让前方群众也排《白毛女》。”贺敬之答:“我们还得再修改修改。”“不用改了,这样就行了。这个戏至少能演20年。”贺敬之心想,能演那么久吗?

在延安连演30多场后,《白毛女》赴解放区各地演出。人们走在街陌村巷,常常情不自禁哼唱起《北风吹》《扎红头绳儿》《我要活》等《白毛女》经典唱段的旋律。演员们常被热情的路人围住,“看!这是喜儿!这是杨白劳!”饰演黄世仁、穆仁智、黄母等反派角色的演员则倒了霉,孩子们骂他们“大坏蛋”“地主婆”,还用土块、石头砸他们。

最惊险的一次是在冀中为部队演出。演到最后一幕斗争黄世仁时,一位怒不可遏的新战士端起枪“砰”的一声射向舞台,把幕布射穿了一个洞。军区首长赶紧下了一道命令:部队观看《白毛女》演出时子弹一律不得上膛,经过检查才能入场。

丁玲在一篇文章中回忆《白毛女》的演出盛况:“每次演出都是满村空巷,扶老携幼,屋顶上是人,墙头上是人,树杈上是人,草垛上是人。凄凉的情节,悲壮的音乐激动着全场的观众,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掩面呜咽,一团一团的怒火压在胸间。”田汉深有感触地说:“《白毛女》是为革命立过功劳的。”

新中国成立后,《白毛女》走出国门。演员们的“遭遇”和在国内时一样,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1951年,《白毛女》来到德国柏林。谢幕时,观众献给“喜儿”的鲜花都快抱不动了,有人刚献给“黄世仁”一把花,观众席上一位老太太大喊:“不许给他——”献花的人只能把花从“黄世仁”手中夺过来,递给“喜儿”,全场观众大笑。

《白毛女》把西方歌剧艺术与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融合,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在歌剧中国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被誉为民族歌剧的里程碑。其巨大成功让贺敬之的名字在老百姓中间耳熟能详,他甚至拥有了海外“追星族”,有来自日本的、朝鲜的、韩国的、新加坡的……有个意大利姑娘给自己起的中国名就叫“喜儿”。这位“洋喜儿”后来还专门写信给贺敬之,请教关于《白毛女》的创作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末的贺敬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