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做无义之子”
“回顾我一生的经历,离不开‘河’也离不开‘庄’。”贺敬之把自己称作“两河两庄”人。“两河”是指京杭大运河和延河,“两庄”是指山东台儿庄和西安七贤庄。
贺敬之出生在京杭大运河畔台儿庄一户贫苦人家,台儿庄大战之后南下求学。1940年,不满16岁的他约上3位同学一起投考“鲁艺”。奔赴延安途中,他写下了组诗《跃进》,“黑色的森林,漫天的大幕,猎人跃进在深处。猎枪像愤怒的大蛇,吐着爆炸的火舌。而我们四个,喘息着,摸索向前方……”当他们走进延安的前哨——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时,仿佛步入了新天地,墙上贴着毛主席的画像,写着“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标语。“死生一决投八路,阴阳两分七贤庄”,贺敬之用诗句形容那一刻的激动心情。
“我在这里吃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顿饱饭——还有什么比这更暖心的呢?”贺敬之说,“‘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羊羔羔吃奶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我始终把党、把延安当成我的母亲。不论我以后遇到多大挫折,绝不背叛妈妈,不做无义之子。”
在贺敬之的诗歌中,“党”“人民”“母亲”“延安”“故乡”时常呈现出一种互为交织的叠影。“这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贺敬之举例道,“日本投降以后,我写了一组《行军散歌》。有一段叫‘看见妈妈’,讲的是我在行军路上,住到老百姓家里,早上起床走出门,看见一位和我母亲差不多岁数的农村妇女正在那里簸簸箕、喂小鸡,我恍惚了,叫了一声‘娘’。老百姓和八路军之间的关系,不正是母亲和孩子的关系嘛!所以我写道,‘一天换一个地方扎,一天一回看妈妈。’”在《放声歌唱》里,贺敬之更是把赤子之心捧给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五月——麦浪;八月——海浪;桃花——南方;雪花——北方……我走遍了我广大祖国的每一个地方,啊,每一个地方的我的每一个故乡!”1997年,贵州绥阳县举办首届诗歌节,应邀出席的贺敬之曾提笔寄语:“乡有诗方为诗乡,诗有乡始具诗魂。”
“乡愁”正是贺敬之的“诗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记得住乡愁’。用《辞海》来定义,‘乡愁’是指‘思念家乡的一种伤感的情绪’,对革命者和文艺工作者而言,‘乡愁’还应包括新的内容,比如对人民、对党、对祖国的深情。”贺敬之说,“这也是我1942年以后灵感的源泉和作品的主题。”
贺敬之好流眼泪,但他的眼泪“从不为自己的伤心事而流,只因为感动而流。”每当在诗句中倾诉对党、对人民、对母亲、对延安、对故乡的深情,稿纸常被泪水浸湿。最近一次流泪,是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观看阅兵,当战机在蓝天掠过,他为祖国日益强盛的国力、军力而深深震撼、热泪滚滚。他感慨道,“回顾往事,最使我心潮难平和深思无已的不是平凡的个人经历,而是身心所系的伟大时代,那个时代的当时、后来和未来。这个伟大的时代是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