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新闻人要在采编实践中传扬治学精神
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一些年轻记者不到战斗一线却经常写出“大特写”“大纪实”,靠什么?网上搜索,复制粘贴!新华社一名老记者感慨地说,“复制粘贴法”坏了新闻作风、丢了治学精神!
深入一线、融入一线、研究一线,是老一代“军报人”的好传统。在空军预警学院(原“空军雷达学院”)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新型军事人才典型事迹宣传中,解放军报原副总编辑赵险峰老师、原副总编辑李选清老师,让我肃然起敬。
2009年7月中旬,按照中宣部统一部署,中央主要媒体对这一典型事迹连续集中宣传,解放军报相继刊发4篇通讯。从4月上旬开始研究论证,到7月中旬集中宣传推出,我曾3赴江城武汉,实地工作45天。45天内,有7天时间是赵总带着我们一起研究、一起采访、一起碰撞,赵总还亲自执笔撰写主通讯和评论员文章。回到北京后,时任军报军事部主任的李选清老师,对我执笔撰写的第二篇通讯提出了很多指导意见,使我深受教益。

军报军事部是个“思想库”。任燕军、夏洪青、刘兴安、武天敏、徐双喜、王志祥、胡春华、柳刚、周猛、高志文等老师,以及已经病逝的几位编辑老师,都在军事工作报道特别是俞梦孙院士、陈志杰院士的典型宣传上,给我出了不少“好思想”。
他们的“好思想”来自于严谨治学,新闻人要在采编实践中传扬治学精神——
治学,要有一种忧患意识。忧患,与新闻人的职能和使命时时相伴。只有常怀忧患意识,从承平中预见危机,从有利中发现不利,始终保持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不断提高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能力。
治学,当敬一事师一理师。新闻人要力当“百事通”,拜更多的人为师。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一个道理、一句忠言的人,都称得上是我们的老师。

治学,心中要有很多问号。问号形如钩子,可以钩到很多问题的答案,没有问号,即使进入知识宝库,也会空手而归。心中有很多问号,就是要做“有心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培养注意力。
治学,要敬畏和尊重历史。无论你是去做“记录历史”的工作,还是去做“树碑立传”的工作,都不能背离历史真实,特别是不能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有意去背离历史的真实。
治学,应当厚积评论素养。写评论要“上天入地”,对上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要部署、工作意图;对下充分了解下情,了解实际,了解群众。
治学,要力戒纯业务观点。既要把富于创新和慎之又慎统一起来,还要防止“一念之差”。如果要做的某一件事有明显争议或一时拿不准,哪怕是隐隐约约感到有一种潜在隐患,就必须立即打住。“意识到了”和“把握住了”必须高度一致,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疏导于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