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航编队翻译回忆临沂舰赴也门撤离中外侨民

来源:“冲锋号”微信公众号作者:刘海琦责任编辑:康哲
2016-04-30 15:21

她不是军人,但她却冲在最前面!

作者刘海琦随舰穿行博斯普鲁斯海峡

一年前的4月2日,是我今生都难以忘怀的一天。那天发生的一幕幕,让我感觉很自豪:我不仅见证了祖国的强大,还临危不惧,充分发挥出了自己的专业技能。

当天上午,我所在的第十九批护航编队指挥舰临沂舰护送首批侨民撤离后,再次驶向也门亚丁港,奉命执行外国侨民撤离任务。

当军舰缓缓驶入港口,我能明显感觉到,与上次相比,这里的气氛更加紧张,连亚丁港码头上帮助系靠泊缆绳的工作人员都实枪荷弹,甚高频电台也出奇的安静,说明再没有别的船只进出港口了。天气闷热,让人透不过气来,整个空气都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

码头上,各种肤色的待撤离外国侨民,拖着行李,还有的拉着孩子,排着长长的队伍,翘首以盼我们军舰的到来,仿佛看到了我们就找到了生的希望。

10点15分,军舰靠泊码头,人群立刻聚拢过来。编队指挥员手持望远镜和对讲机,居高临下,站在靠码头的右舷耳桥上指挥侨民登舰。

一开始,指挥组照顾我是舰上唯一一名文职人员,特意安排我守听甚高频电台。此时,每一条消息都非常重要,甚至关乎生死,于是,我紧握手里的对讲器,一刻也不敢放松。驾驶室的一个电子屏幕实时呈现码头上核实身份的进度情况:侨民很快被分成几排,按顺序进行身份核查和安检,其中有一个老人晕倒了,四五个舰员和军医立刻赶过去用担架将她抬到舰上。

大概过了二十分钟,指挥组收到码头报告,待撤侨民来自多个国家,语言不通给身份核对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此时,指挥员立马想到了我的专业,命令我下到码头帮助身份核查工作。接到命令,我没有丝毫犹豫,戴上作训帽直奔舰尾舷梯。临走前,身边一位朝夕相处数月的舰员特意叮嘱我,要多加小心。一句普普通通的提醒,让我顿时感到心里暖暖的。

登上码头,我立即把危险抛到脑后,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尽快完成所有工作,帮助所有人平安离开。正在排队的外国侨民们急切地将护照递给我,而我们需要尽快地核实护照信息与大使馆给我们的名单信息是否一致。由于大部分侨民是巴基斯坦籍,讲英语的口音比较重,名字特别长,虽然也是由字母书写,但是拼读方式和英文的方式很不一样,在几百人的名单中很不好找,因此耽误时间。

在迅速适应了他们的口音之后,我急中生智,让我负责的侨民自己翻找各自的名字,然后我再仔细核对护照号和照片,同时用最简短的英语与他们交流,这样速度就快了很多。

“轰!”正在我们紧张忙碌之时,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撼动了脚下的码头和我的身体。我意识到是一颗炮弹落在了我们附近,在炮弹声过去之后,我仍感觉四肢都发麻。空气似乎都静止了,但是没有人离开自己的岗位,也没有人停下手头的核查工作。

与此同时,指挥组果断启动应急措施,对码头人员进行贴身护卫。在全体舰员密切配合下,总共用时75分钟,我舰载着10个国家225名外国公民顺利离港。

从靠港到驶离的75分钟是对撤侨每个环节以及从指挥员到普通士兵每个参与人员的严峻考验。

当军舰高速向目的地机动时,我们的工作仍然在继续。指挥组发现收上来的护照数与清点人数不一致,要求我们再次对人员和身份进行清点复验。

没过多久,编队首长来到舱室进行慰问。一名外国侨民紧紧握住编队政委的手,嘴上不停地说着一大串话,因为语速太快,谁也没有听清楚。我赶忙过去与他交流,才明白他的意思。原来,当他和家人冒着生命危险穿过激烈交战区来到亚丁港时,却得知原定的撤离计划改变,在这样动乱的时候他找不到船只,全家老小站在即将战乱四起的港口,绝望的全然不知所措。最后时刻,还是中国军舰带着他们逃离战火。因此,他十分激动,想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

几个小时后,军舰顺利抵达吉布提港,我们又开始引导外国公民离舰。临别之际,他们与我们热烈拥抱,我目送他们离舰走下码头,耳旁还回想着各种语言、各种口音“Thank you! Thank China! Thank China Navy!”(感谢你们!感谢中国!感谢中国海军!)

直到送走最后一个人,我终于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嘴唇都已干裂,作训服早已湿透。

这次经历,让身为大连舰艇学院外语教员的我彻底明白了,单位为什么对我们文职人员要求那么严格;我也对如何培养优秀海军军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我愿意把我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海军教育事业,培养出更多能够驾舰驰骋大洋的未来海军军官,为祖国的强大,海军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