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魏则西事件”净化生命环境

来源:中国军视网作者:士言责任编辑:乔梦
2016-05-03 19:45

人类文明的每一次推进,都会与一些典型的名字或事件联系在一起。

就像这个“五一”节,一个叫“魏则西”的大学生,连同他不幸的病症,以及围绕这种罕见的病症所发生的一系列关于一条鲜活生命的遭遇,都在发酵着这样几个“伴随性关键词”:“百度”“莆田系”“部队医院”……

当显微镜与放大镜被交织地运用于一些口舌之辩时,我们也许更该退回一步,先清醒地辨别一下那些关乎生命最根本的诉求。

医学一开始当然是人文之学,这是从对生命的尊重开始的。《黄帝内经·素问》鲜明指出:执医者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晋代医家更是明确:“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后来,社会各学术派别皆在“医”之一字上达成一个统一的理念:医乃仁术。

人命值千金,故有《千金方》。但此处千金者,是指“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正是看到生命的价值,清代名士徐廷祚说话便一针见血:“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话虽直白,算是点到根上了。

魏则西的离世,因为这种罕见的病症,或许总归不可避免。然而,这种生命的终结的历程,却无不让人看到多个链条上“仁术”“仁心”及“仁爱”的贫乏。

有专家指出,现代医者对疾病的诊疗越来越依赖仪器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与患者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出现了人文精神的缺失。同时,随着医疗卫生事业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滋生了医德滑坡现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