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相切
时光似箭,转眼到了1987年的春节。不甘心的战友拿着照片再次找到孙文会,希望她能先试着了解一下杨明山,然后再做决定。看着人家那般真诚,善良的孙文会最终答应了,而身在前线的杨明山得知情况后,也同意尝试着与姑娘交往。一段特殊的交往,就这么开始了,虽然两个人从未真正见过面。
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通讯技术还不是很发达,限于条件,孙文会和杨明山只能通过书信联系。由于路途遥远再加上前线收寄信件的不便,一封信在路上要走20天左右,即便这样,却丝毫也没有影响两人感情上的沟通。一封封的书信,让孙文会知道了杨明山来自大山深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兄弟姐妹多,家庭负担重,为了减轻父亲的担子,学习成绩优异的杨明山放弃了高考,选择参军,这一决定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最终,杨明山通过层层筛选、审查,终得如愿。临行前,没读过书的父亲只说了一句话:“到了部队,就是国家的人,好好干。”也就是父亲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他努力前行,而这句话,也深深触动着孙文会。
就这样,随着逐步加深了解,孙文会内心中的想法也在一点点改变。

杨明山年轻时的照片。
一天,正在上班的孙文会收到了前线寄来的包裹。怀着好奇的心情打开后,一个金黄色炮弹壳做成的和平鸽顿时闯入眼帘,同事们一片惊呼:“好漂亮啊。”看着杨明山精心准备的特殊礼物,孙文会却流泪了,这得花费他多少心思呀。心疼着,想念着,无形中,孙文会对杨明山的牵挂更深了。就这样,一封封书信如同缓缓流淌的溪水绵延不断,穿梭于前线和后方之间。有时是几颗大大的相思豆,有时是孩子们写给前线解放军的慰问信,杨明山也会寄给孙文会一起分享这份温暖。
没有所谓的海誓山盟,也没有浪漫的花前月下,更没有日日卿卿我我的相依相伴,但一次次的千里传书中,彼此的心却在一步一步靠近。
内含圆
直至1988年春天,两人写信的日子持续了整整两年之久。也正是在这一年,杨明山所在的部队胜利完成任务,即将踏上回程。孙文会得知情况后,高兴得无以言表,“终于可以和信中的他见面了。”
然而,部队回到驻地后,杨明山由于过度劳累,在抵达的当天就累倒了,连续几天高烧不退,根本无法出来去见孙文会。这下急坏了热心的连长,为了能让俩人早日见面,他索性来到孙文会的单位,把杨明山的情况告诉了她。得知情况的孙文会一下子急坏了,她立刻安排好工作,当即骑车跟着连长来到三十里外的部队看望杨明山。
此时的杨明山正迷迷糊糊地躺在病床上,孙文会的突然出现,却把杨明山吓清醒了。杨明山听说孙文会还没有来得及和父母打招呼就跑来看他时,顾不上自己正发着高烧,要求立刻送她回家,免得让家里人担心。就这样,俩人第一次见面,就这样匆忙结束了。而孙文会此时对军人的责任和担当则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这次匆忙的见面,孙文会坚定了做军嫂的决心。
面对这个重大决定,亲人和朋友都很不理解,也很担心。因为孙文会在家最小,是在父母和四个姐姐的呵护下长大的,没经历过任何风雨,都觉得她吃不了这份苦。再说了,从俩人刚开始的书信恋爱到现在的匆匆见面,一切都像小说里的事儿,都感觉很不靠谱。
但开明的父母还是表示支持女儿的决定,时机成熟后,当年年底,孙文会和杨明山就在部队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没有婚纱照、没有戒指、没有车队,一切都是那么简单。无意中得知两人情况的师长,特意将自己的专车改为婚车,迎娶了这位勇敢的新娘。那一年,孙文会21岁,杨明山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