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发生在5月17日下午。
那天在飞机上,一开始大家还在谈论着,说些紧要事,可渐渐地不对劲了,气氛越来越诡异,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了……
我跪在舱内,抓住舷窗两边的扶手,向外望去,似乎几米远的地方,大团大团的白云在翻滚着,飞机整个被云层包围……这下,我反应过来了,飞机遭遇上极端天候条件了!
当时,驾机的是陆航团司启富团长,飞机上有第1集团军副军长汪庆广、军区作战部丁副部长等人。

飞机不住地颠簸、抖动、穿行,也不知贴着岩壁飞了多久,终于返回机场,我往下一瞧,只见机场草坪上,先头返回的九架飞机的战友们,都坐在草地上,有的抽着烟,有的低着脑袋,有的怅然若失……等了那么久,他们明白我们遇上麻烦了!
当我们走下舷梯,草地上的人都起立、奔跑过来,那一刻,我第一次明白什么叫“潮水般的人群”,大伙拥抱着、跳跃着,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后来得知,空中通信指挥中断了90多分钟。如果不是司启富这个老牌特级飞行员,我们能否返回真是个未知数。
司启富后被列入“全国抗震救灾英雄谱”,几年后作为全军重大典型宣扬,真是实至名归。

向重灾区投送物资。
5
6月中旬,程关生副部长通知我返宁。丁广阳、吴强兵等人留在四川继续战斗。
返宁后,不知是不是受了刺激,人变得有些自闭,不爱和人说话,总想和仍在四川的战友聊聊,和身边的人反而没多少共同语言了。

唐守伦在救灾直升机上酝酿稿件。
我时常掏出手机,端详保存的图片,看得最多的是几张矿泉水瓶图片。这有啥可看的?其实,内里大有文章。
到四川的第一个晚上,我们都挤在一楼三层老楼里,没曾想,当晚余震不断,没经过这阵势的我们慌了,有的直接从楼上往下跳,更多的人一窝蜂地向下冲,可黑漆漆的夜里,大家反被堵住在楼道。
有人带了顶拉链小蚊帐,紧急时刻拉不开,他抓住帐篷一蹦一蹦跳到门口,反而把别人的路堵住了……想想都后怕,这栋已闲置的旧楼要是倒了,可怎么办?
第二天,全体人员开始搭帐篷,一律睡在帐篷里。也正是从那天起,一个简单实用的办法被推广:办公的地方、值班室里、帐篷里,大家经常随身带个矿泉水瓶,充作报警器,有经验的人说,只要瓶子不倒,余震就在六级以下,不用慌。
后来,这办法灾区随处可见。好几次,它晃荡得厉害,别人很紧张,已是“老运动员”的我,还煞有介事地给人传授经验。
如今,回想起这画面,常会心一笑,这矿泉水瓶真带给人好多好多的回忆啊……
(本文图片均由唐守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