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从泸定桥铁索到新时期网线,我们一样输不起,也不能输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作者:高丽媛责任编辑:李仙
2016-08-26 13:14

(一)

我们先看看长征中红军的处境有多难,才能对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体会。

聂荣臻将军这样回忆巧渡金沙江:“这一夜走的简直不是路,路在一条急流之上,上面尽是一些似乎是冰川时代翻滚下来的大石头,石头又很滑。我们一夜过了48次急流,净在石头上跳来跳去。摔倒的人很多。一夜赶了120里地,疲劳极了。”

要知道,红军穿的是这样的草鞋。

再看飞夺泸定桥。1935年5月28日,红四团接到命令:“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要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160里的记录。”接令后红四团冒着大雨,在羊肠山道上昼夜兼行240里山路,于29日晨,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泸定桥西岸并与敌人交火。

《毛主席在长征途中》编文 何溶 万顺 绘画 沈尧伊 来源《卡通视窗》

这究竟是一支怎样的军队?连毛泽东也忍不住问:“这240里山路,他们究竟是怎样赶的呢?”也许,红军真的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可即使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也有受不了的时候啊!记者斯诺一开始也认为“这不科学”。后来,他专门前往陕北寻找红军,最后写了一本书叫《红星照耀中国》。

蒋介石也认为红军插翅难飞。他自信满满地说:“红军不论走哪一条路,久困之师经不起长途消耗,只要我们追堵及时,将士用命,政治配合得好,消灭共军的时机已到。”他认为失去根据地的红军“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

想想都觉得开心。

《毛主席在长征途中》编文 何溶 万顺 绘画 沈尧伊 来源《卡通视窗》然而,金沙江也好,大渡河也罢,都没有挡住红军。后来的雪山草地同样被衣裳褴褛的红军将士征服。

长征中红军一系列足以写进教科书的军事行动,建立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徒步机动基础上。网上曾有过质疑,红军到底有没有走二万五千里?为何会有质疑?因为在质疑的人看来,二万五千里简直太长了,不可思议。实际上,红军三大主力行军的里程,远不止二万五千里。而且,很多红军指战员走得不是直线而是弓背路,同一条路有时甚至来来回回走很多遍,早就不止二万五千里了。

长途行军的辛苦,当过兵的人都有体会。毛泽东引以为傲的“四渡赤水”,同一条河过了四遍,你想象过普通战士的心理感受吗?

累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为何而累。昨天刚渡赤水,今天又要回去,说好了去昆明,看到城门了突然又掉头北上。死在战场无怨无悔,死在行军路上那叫憋屈!

实际上,当时有的干部战士已经很崩溃。敌情不断变化,路线不断更改,不知道自己还要走多久,不知道要去哪里无比怀念根据地,常常问:“我们到哪里了?怎么走个没完?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岂不是很好?”(大写的心疼!)

不仅是红军战士,一向信任毛泽东的林彪都忍不了了。红军进入云南后,他给中央“三人小组”写了一封长信:“这段时间以来……部队行军太多,而且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弓背路。部队弄得精疲力竭,这样下去,部队会拖垮。毛泽东指挥部队不合适,建议换一个人指挥,以改变目前的困境。”

没错,红军不是神!疲劳、寒冷、饥饿,实实在在地考验着他们;沮丧、怀疑、焦虑的情绪时时刻刻地困扰着他们;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导致红军遭受巨大损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让红军随时有覆灭的危险。

他们,到底如何坚持下来,又是如何力挽狂澜完成逆袭?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