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国相差30年?中国军机的“心脏病”病灶在哪?

来源:第一军情作者:秋裤叔责任编辑:姚远
2016-09-06 17:22

1892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立;1906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成立;1925年,美国普拉特·惠特尼集团公司诞生;2016年8月28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挂牌……

倏忽百年,人类社会地覆天翻沧海桑田,中国人却刚刚起身追赶。乍看起来,出发的脚步似乎晚了一些。

航空发动机被称为“工业之花”“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各种形容和比喻只为了说明一件事:这不是一件谁都能干的事。

世界上能生产核武器的国家有9个,能生产洲际导弹的国家超过5个,能生产军用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俄、中3个而已,而能生产大型民用航空发动机的国家只剩了美国和英国2个。

当然,中国今天并非从零起步,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成立以前,很多研究所和企业散落在各处,通过“逆向工程”,已经有了太行发动机等成果。

中国涡扇-10“太行”航空发动机,1987年开始研发,直到2005年才通过定审。

让人着急的是,如今民用大发动机的市场,美英法四家企业占据84%的市场份额。军用大发动机,基本是美俄两国的天下,中国的国产发动机不仅性能上还有很大差距,而且在稳定性方面也存在不足。有分析表明,综合来看,在军用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在30年以上;而在民用领域,差距甚至更大。

为什么一个能把航天员送上太空、月球车能够登陆月球的国家,在航天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竟然落后这么多?航天与航空一字之差,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关于这方面的分析有很多,多数分析认为投入不足是主要原因。这样的分析虽有道理但不尽然。

首当其冲的原因,恐怕还是航空发动机在整个产业链条中处于配套地位。

在美俄英法等国,航空发动机是独立于飞机制造厂商的。但在我国,航空发动机原来是从属于飞机制造总体单位的配套单位。

这就带来了三个问题:一是资金的走向,立项之后,钱先到总体单位,然后再由总体单位给配套单位按比例分,总体单位必然留大头,配套单位必然得到的少。

二是研发先后顺序,正确的顺序是分别立项分别进行,我国原来是先有飞机的立项才有发动机的立项,而发动机的研制周期一般都在10到15年。

三是影响发动机最核心的原材料研发,又是配套单位的配套,拿的钱更少,更滞后。

在实际价值中,“只要引擎牛,天上飞砖头”,仅从成本上来看,发动机占一架飞机的总成本一般都在25%至30%之间。

因此,仅靠增加投入是不行的。只有把科研投入重点顺序调整过来,资金向那些周期长的基础科研、原材料、元器件倾斜,把总体单位、发动机单位、原材料单位的江湖地位来个大反转或至少是并驾齐驱,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