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互联网打破了军营里的传统媒介形态
有传媒学者说,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互联网比我们过去所面对的那些传统媒介都高出一个维度,生长出一个新的社会空间、运作空间、价值空间。
看过刘慈欣《三体》的都知道,高维星球面对低维星球的心态是:我毁灭你,与你无关。当我们面对互联网不断涌来的潮水,以往的传播媒介形态都面临着毁灭性的打击,这就是所谓的“降维打击”。如果有机会使用互联网,如果能直接在微信公众号上浏览相关资讯,如果通过手机能获得更加新鲜有趣的东西,有些人甚至会遗忘报纸和电视。
传播学者指出,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信息越来越不值得关注,除非是人神共愤的“坏消息”和“喜大普奔”的好消息——尤其是前者。互联网带来了空前的信息增量,信息量激增改变了传统的传受关系: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时代,听者要努力寻求、辨识言者的信息;而今,言者要在信息海洋中定位自由游弋的听者,并且要千呼万唤才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在很多情况下,传者的真实处境是:在万人之中孤独地表演,除非太精彩或者演砸了,一般情况下,少有人注目。
而这并非坏事儿,当互联网打破原有媒介形态格局的时候,也激活了新的传播形态。互联网恰恰激活了比机构更为基本的社会基本要素——个人,使每个个人都成为这个传播系统当中的一个元素、一个基本单位。我们可以自由地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平台来表达、交流,并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互联网激活了最基层的元素,使它们焕发出完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新的样貌。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最盛行的一个字就是“微”,微传播、微价值、微创新等一系列的“微”。
现在,许多部队单位开办的微信公众平台,就集中体现了“微”传播、“微”创新和“微”价值,一幅简单的漫画就能从细节上讲述军旅生活的酸甜苦辣;一首改编的《南山南》歌曲,就能表达军人情感世界的不易与无奈。这些充满集体记忆和共鸣的作品,借助互联网的传播渠道迅速“刷屏”,达到了最佳的传播效果。
与此同时,每一名官兵都被激活成为传播节点,他们参与分享和传播内容,根据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的大小成为大小不一的传播节点。这也是互联网对于传播生态最大的改变,就是将传播的基本单位由“机构”转变为“个人”,互联网平台上的个体和组织都被高度节点化,节点成为信息联结的接触点,是互联网络中的内容主导者、分享提供者和价值创造者。
互联网平台赋予所有节点的技术地位是平等的,因此,能否充分激活每个作为传播节点的“个人”,越来越决定着传播的广度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