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随军家属就业政策:临沧事业单位招聘人数5%用于定向安置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作者:宗禾君责任编辑:杨红
2016-09-20 13:05

编者按

“军嫂”,人民群众对男性现役军人配偶的亲切称呼;已办理随军手续者,各级政府称她们为“随军家属”。

在拥有13亿多人口的中国,这是个数量很小的群体,全军现有随军家属仅34万多人,但是,她们的就业安置问题牵动了党和国家的神经,不仅多个“红头文件”给予了她们特殊政策,国务院、中央军委2013年还批转了有关部门联合制定的《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办法》,对安置军嫂就业提出了明确要求。

然而,“好政策”不等于“好落实”。虽说各地出台了相关落实举措,但是,34万军嫂中安置就业者仅17万人,占50%。在军地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如何破解随军家属就业安置难题?

这些城市在行动!

建立军地互会互通信息机制公开需求岗位,组织军嫂职业技能培训实施量化积分,全市每年事业单位招聘人数的5%留给随军家属。

云南临沧百余军嫂搭上就业“直通车”

9月1日,天还未亮,军嫂刘丽琴就已起床。洗漱完毕,吃过早点,她便按时来到云南省临沧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上班。对于这份工作,刘丽琴特别珍惜,因为随军之前她已失业整整5年。像刘丽琴一样,近3年来有100多名随军无工作军嫂,在临沧市搭上就业“直通车”,圆了就业梦。

“这么多随军家属重新就业,实属不易!”临沧市委常委、军分区政委徐延东颇为感慨地告诉记者,临沧是一个边陲小城,随军家属安置压力一直比较大。加之近几年地方编制体制调整,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零增长”,不少岗位还出现“负增长”,军属安置的困难越来越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兵的后方安稳。

“军嫂是军人的后方,也是钢铁长城最坚实的后盾和基石。解决军嫂的就业难题,就是为军人减负、为前线助力。”在市委议军会上,市委、市政府领导看到《关于解决驻临军警部队家属就业》的报告时,既为军人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也为军嫂默默无闻的情怀动容。他们按照建立互会互通信息机制、组织职业技能培训、预留岗位定向安置军属的方式,开辟了随军家属安置绿色通道。

他们以军分区为牵头单位,以市人事局为协办单位,组织驻军干部部门、地方组织部门、人事部门等相关单位,成立“军嫂再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让市人事局定期公开全市需求岗位;他们针对部分家属学历偏低、能力素质偏弱的问题,依托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和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在临沧军分区开设远程教育课堂、成人教育函授点和“随军家属职业技能培训班”,并量化积分排序,按成绩排名录用上岗;他们充分调研论证,全市每年事业单位招聘人数的5%定向安置随军家属,开设“绿灯”逐步解决军嫂待业积压问题。

“三步走”随军家属就业安置模式,为驻临军属打造了就业“直通车”。据了解,3年来,临沧市市委、市政府将百余名随军家属安排到保障局、办事处、乡镇机关等部门,实现了本人、家属和用人单位“三满意”。今年“八一”前夕,临沧市获评“全国双拥模范城”,取得三连冠。

(柯 穴 中国国防报记者 严浩)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